元代诗人姚燧的照片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曾担任官职,包括翰林学士承旨和集贤大学士。

姚燧以其出色的文才而闻名,与虞集并称。他擅长写作碑志,尤其擅长创作歌颂应酬之作。他的作品数量众多,然而原有的集已经散失,只有清代的学者辑录了一部《牧庵集》。

关于姚燧的生平和其他细节,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他的出生年份是1238年,去世年份是1313年。除此之外,关于他的具体生平和事迹,目前尚无更多的信息。

主要成就

姚燧是一位作品丰富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包括诗词文赋和散曲。他的弟子刘致曾将他的作品搜集整理,编成了《牧庵文集》五十卷,共有689篇作品。然而,当时的胡震亨费了很大的周折,却没有找到姚燧的作品。现在所保存的《牧庵集》只有三十六卷,是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篇目比元刊本要少。

姚燧的词作有47首,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石州慢》和《贺新郎》是他词风偏豪放的代表作品。此外,他还有一些委婉别致的作品,比如《虞美人》和《玉梳赠内子》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散曲作品。现存的姚燧散曲有29首小令和1首套曲。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将他的《普天乐》和《别友》作为“定格”的例子,可见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姚燧的散曲主要描写男女之间的风情,风格以风流蕴藉为主,反映了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其中,以《凭阑人》小令为代表的一组越调作品,语言浅白,笔致流畅,富有情趣。最为人熟悉的小令莫过于《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的作品丰富多样,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散曲,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个性。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今人们依然能够欣赏到他的艺术魅力。 姚燧主要成就详情»

人物轶事

姚燧先生在担任御史台监察御史期间,一天,御史大夫突然问他:“我们的皇上因为你的才能而提拔你为高官,让你成为皇上的耳目。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我从来没有听你说过一句兴利除害的话,你只是忙着荐举人才,为什么呢?”姚燧先生回答说:“我已经荐举了一百多人,他们都是治国的能人,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能对皇上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来报效皇上了,为什么还要费心去说一些兴利除害的话,才算是尽到监察御史的责任呢?”御史大夫说:“真是宰相的器度啊!”他赞赏了很长时间。

姚燧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作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他的职责是监督官员的行为,揭发腐败和不法之事,以维护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公正。然而,姚燧先生却选择了通过荐举人才来为皇上服务,而不是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

他认为,荐举人才是一种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方式来帮助皇上治理国家。通过推荐有才能和能力的人,他可以为皇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国家的治理更加顺利。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实现兴利除害的目标。

姚燧先生的回答得到了御史大夫的赞赏。御史大夫认为,姚燧先生的做法展现了一个宰相的器度。宰相是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便为国家和皇上做出最大的贡献。姚燧先生通过荐举人才,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胸怀,他的行为符合一个宰相的标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通过直接的批评和指责。有时候,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姚燧先生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和切实的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

总之,姚燧先生的回答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胸怀,他通过荐举人才来为皇上服务,展现了一个宰相的器度。他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实际行动和切实的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批评和指责。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兴利除害的目标。 姚燧人物轶事详情»

生平

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姚燧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重用。他历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包括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陕西行台左丞、陕西行台右丞等。在这些职位上,他积极参与政务,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姚燧不仅在政务上有所建树,他的文学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文学作品以诗为主,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人生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姚燧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和赞赏。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元曲选》、《元诗选》等文集中,成为元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文学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很大,而且在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姚燧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政务工作,他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和奉献。他的文学作品和政务成就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是对理学思想的坚持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的体现。他的一生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的体现。姚燧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姚燧生平详情»

人物评价

姚燧是一位以散文创作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类,但总体上都具有一致的艺术风格。他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气势,充满了刚劲雄豪的风格。例如在《卢威仲文集序》中,他对卢威仲的描述就很有代表性。这段文字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确实代表了他的风格。

姚燧在古文创作上宗法韩愈和司马迁,主张文气论。他认为人的言辞是由气所产生的,而气的不同会在文章中形成不同的风格。正是由于这种文学理论的指导,使得他在文学创作时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个性意识,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

姚燧的文章风格适应了元初文学发展的需要。与当时文坛上占有很大势力的元好问的弟子阎、徐、李、孟等人的宗宋尚苏的文风不同,姚燧的作品有一定的补偏救弊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时代意义,因此受到了时人的喜爱。一些当时的文学评论家如张养浩、吴善在为他的文集写的序中都表达了对他的推崇。虞集在《桂隐文集序》中也赞叹地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深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其为言不尽同于古人,而伉健雄伟,何可及也?”对他文章气势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元史》本传对他的文章评价也主要集中在他的风格上。

总的来说,姚燧以其刚劲雄豪的风格和个性意识的表达,成为了元初文学发展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时代意义,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姚燧人物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