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京城观赏了十年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经有了点点白霜。西风吹起,引起了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人生的兴盛与衰败,官场上的美好时光、美景、快乐和享受,都只是虚幻的泡影,人生中的荣华富贵只是转瞬即逝。
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道别后,只听到那令人心碎的《阳关》旧曲低声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伤感。
多年的为官生涯令人感叹,一曲琵琶传递思绪;与友人分别,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最怕在木兰舟中听到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注释:中吕:宫调的一种,元曲中常用的宫调之一。
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也属于正宫。又名“最高楼”,小令中也使用。
燕(yān)月歌声:以战国时期荆轲的故事为典故。燕指的是元京城大都。
霜:比喻白发。有一种说法认为“吴霜”指的是江南的寒霜。
“西风”句:引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已在:也有一种说法是“晚节”。桑榆晚景:原指太阳落山的景象。此处比喻年老。东隅指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指的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傀(kuǐ)儡(lěi)场:演傀儡戏的地方。也比喻官场。
荣枯:比喻人世间的盛衰、贫富。
四并:指美好时光、美景、快乐和享受四者同时遭遇。
十年:多年。
书剑:指文人的游宦生涯。
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
暗许:暗中许诺。
湓浦(pǔ):即湓水。
《醉高歌·感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姚燧是中国元代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他在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担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期间他可能前往九江进行巡视。在这次巡视之后,姚燧深受触动,创作了一组名为《醉高歌·感怀》的曲子。
这组曲子共有四首,但并不是同时创作的。姚燧在临近七十岁时完成了这组曲子,可见他在晚年仍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醉高歌·感怀》这组曲子可能是姚燧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感慨。在他的长期音乐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挑战,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这些曲子可能是他对过去岁月的思考和反思,也可能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姚燧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使他成为了当时音乐界的翘楚。《醉高歌·感怀》这组曲子的问世,无疑是他音乐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贡献。
这组曲子可能以姚燧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为基础,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它们可能充满了深情和激情,展现了姚燧作为一位音乐家和作曲家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醉高歌·感怀》这组曲子的创作背景和姚燧的音乐生涯一样丰富多彩。它们可能是他晚年创作的杰作,也是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贡献。这组曲子的问世,无疑将为后世留下一段珍贵的音乐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姚燧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才华和贡献。
《醉高歌·感怀》创作背景详情»
在江边送别,而这支小曲则是在江边送别。两者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是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第一支曲是一首思归之作,作者在晚年时思念归乡的渴望。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现状,作者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用“燕月歌声”和“吴霜鬓影”来对比繁华的往事和已经衰老的自己,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感怀和对未来人生的惆怅。后两句则明确表达了作者想要辞官还乡的心愿。整首曲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情感。
第二支小曲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富贵荣华的看法。作者认为富贵荣华只是转瞬即逝的过眼烟云,而追求功名只会带来祸害。这种感受反映了作者所处的压抑和黑暗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法自主掌控命运的困境。同时,这支小曲也含有规劝世人不要贪恋功名的意味。
第三支曲是一首送别之作。通过描写江边苍茫的景色和与友人离别的凄凉心情,作者表达了送别者的关切和友人的离愁。送行人有意识地低声唱着《阳关》旧曲,以免增加友人的伤感。整首曲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的场面和送行者的情绪。
这三支曲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表达能力。每一支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意义,给人以深思和感动。
《醉高歌·感怀》赏析详情»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曾担任官职,包括翰林学士承旨和集贤大学士。
姚燧以其出色的文才而闻名,与虞集并称。他擅长写作碑志,尤其擅长创作歌颂应酬之作。他的作品数量众多,然而原有的集已经散失,只有清代的学者辑录了一部《牧庵集》。
关于姚燧的生平和其他细节,目前的资料较为有限。他的出生年份是1238年,去世年份是1313年。除此之外,关于他的具体生平和事迹,目前尚无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