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知音者太少,算算天地之间如此之大,哪里才是我托身之处。我早已下定决心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后才肯退隐,但不知何日才到我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在这多景楼前,垂虹亭下,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官位真是误我太深,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我不是没有向朝廷献上辞赋,不是在向朝廷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可能是我心太急了,皇上只是暂时还没有答应让我做官,所以我现在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我没法参与了。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决心明天就归隐了。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
许大:这么大。
著身:安身,立身。
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
虚名:指官位。
明光: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
白璧:白玉璧。
君:您,指辛弃疾。
浩然:不可阻遏、无所留恋的样子。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这篇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了刘过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刘过因母病告归时,辛弃疾为了帮助他筹资买船相送的故事。
据《江湖纪闻》的记载,刘过与辛弃疾是莫逆之交,两人情同手足,互相倾诉心事。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左右,刘过因母亲生病,不得不告别辛弃疾,回家照顾母亲。然而,刘过的囊中却十分羞涩,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买船回家。
得知刘过的困境后,辛弃疾深感他的困难和无奈,决定帮助他。辛弃疾毫不犹豫地买下一艘船,并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准备将刘过送回家乡。这种知遇之恩让刘过深感感激,他决定以一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这首词中,刘过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平志向和报国之心。他感慨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无法报效国家,但他仍然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他希望能够有机会为国家尽一份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个创作背景通过刘过与辛弃疾之间的友谊和辛弃疾的帮助,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互助精神。同时,刘过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许多有志于报国的人们的无奈和困境。这篇创作背景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人情世故和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创作背景详情»
浓厚,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最后两句“何处寻归路,直待功成方肯退”,词人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不知道在这个时代,他应该去哪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他只能等待自己的功业完成后才能退隐。这种无奈和迷茫的心情,通过这两句简洁有力的表达,使整首词达到了高潮。
整首词以豪放激昂的语言展示了词人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通过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词人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和痛楚。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赏析详情»
刘过(1154~1206)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出生在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长大。他去世于江苏昆山,现在他的墓仍然存在。
刘过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选,因此他流落江湖,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得到了陆游和辛弃疾的赏识,他也与陈亮、岳珂交好。他的词风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对金朝的抗争和追求自由的豪情壮志。他与刘克庄、刘辰翁一起被称为“辛派三刘”,也与刘仙伦一起被称为“庐陵二布衣”。他的作品有《龙洲集》和《龙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