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争议:
人对董其昌的评价存在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在仕途生涯中展现出了极其精明的才智和谦逊超迈的形象。
董其昌出身于松江望族,但家境贫寒。在他十七岁时,得到他人的资助通过了府试,成为了一名秀才。然而,直到三十五岁才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先后担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并充当了明光宗朱常洛的讲官。然而,仅仅一年后,他就因病辞去了官职,回家养病长达二十余年。
在董其昌退隐的这段时间里,明朝发生了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以及著名的“妖书案”和“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争斗不休,形势变幻莫测。直到光宗继位,董其昌以帝师的身份回到朝廷,担任太常少卿,掌管国子司业,修撰《神宗实录》。然而,光宗执政仅一个月就去世,由熹宗天启朝继位。在这个时期,魏忠贤和皇帝乳母客氏掌握了朝政。董其昌在天启五年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但仅任职一年后就再次退隐,回到家中居住了八年。
到了崇祯五年,魏忠贤已经去世,政局趋向清明。董其昌七十七岁时第三次出仕,但在崇祯七年,他又请求退归乡里。这一次,是因为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魏忠贤的余孽们煽动了党争,排斥东林。董其昌选择了再次退隐,回到了乡里。
对于董其昌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对他提出了异议,认为他在仕途中的所作所为与他在书画鉴赏方面的才华不符。然而,也有人怀疑“民抄董宦”的真实性,认为董其昌是为名声所累。清代前期的官修《明史》则认为,董其昌之所以遭受迫害,是因为他在担任学政时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这些势家鼓动了乱民对他进行了破坏。这一观点说明了董其昌是因为得罪了另一个特权家族而遭受迫害,最终导致他的屋宅被烧毁。
或许有人对董其昌的评价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他在仕途生涯中展现出了极其精明的才智和谦逊超迈的形象。他三进三退,腾挪闪跃,既在仕宦阶层中营造了谦逊超迈的形象,又攀上了世俗权势的巅峰。他的经历和选择,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他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以其擅长山水画而闻名。在万历十七年中,他考取了进士,并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来,他升至南京礼部尚书的官职。董其昌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敏”。
董其昌的画作受到了董源、巨然、黄公望和倪瓒的影响,他的笔触清秀中和,恬静疏旷。他的墨色明洁隽朗,温敦淡荡。他善于运用青绿设色,使作品古朴典雅。他将佛家禅宗的思想运用到绘画中,并倡导“南北宗”论,成为“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和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绘画,董其昌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融合了晋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还能写诗作文,才华出众。
总结: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受到董源、巨然、黄公望和倪瓒的影响。他的画作清秀中和,墨色明洁隽朗,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他倡导“南北宗”论,成为“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和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还擅长书法,能写诗作文。董其昌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