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袁可立和董其昌是明代的两位知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董其昌是一位擅长鉴别古书画和写书法的人,他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收藏了大量的书籍。他在家中建立了一个名为“玄赏斋”的藏书之家,里面收藏了法帖、名画和古书。他还撰写了《玄赏斋书目》,其中列举了他收藏的书籍,但并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有人怀疑这个书目是其他人所撰写的,但清代的学者张均衡在《适园藏书志》中认为,这个书目很可能是董其昌本人所撰写的。
袁可立和董其昌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少年时代。袁可立比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称呼他为“弟”。尽管他们来自千里之遥的家乡,却能够成为同窗好友,一起读书学习。据清代的《秋灯丛话·梦与袁可立同科》记载,董其昌曾经梦见神人告诉他,要等待袁可立和他一起参加考试,才有机会上榜。于是,他四处寻找袁可立,并将他带回家中亲自教导。最终,当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他们一起参加考试,果然都中了榜。这个故事也在明代学者黄道周的《节寰袁公传》中有所记载。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我和袁伯应一起在陆宗伯先生的门下学习。”
在今天的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有袁可立的《海市诗》刻石,上面还留有他们在事业顶峰时期的合作之笔“睢阳袁可立题、云间董其昌书”的字样。董其昌在尾跋中称赞袁可立的作品“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书之”,这被世人称为珠联壁合之作,至今备受重视。
崇祯六年(1633年)冬天,袁可立在睢州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董其昌以悲壮的心情为故友写下了《节寰袁公行状》。他在行状中回忆起和袁可立一起学习的时光,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董其昌写道:“虽然我们相隔天涯,但我们的友谊却永远不会分离。我们之间的交情如同白日一样明亮,真正了解袁可立的人应该像了解我一样。”《行状》分为元、亨、利、贞四册,是对袁可立的致敬和怀念之作。
袁可立和董其昌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学习,相互帮助,最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合作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赞赏。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和合作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珍宝。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他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以其擅长山水画而闻名。在万历十七年中,他考取了进士,并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后来,他升至南京礼部尚书的官职。董其昌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敏”。
董其昌的画作受到了董源、巨然、黄公望和倪瓒的影响,他的笔触清秀中和,恬静疏旷。他的墨色明洁隽朗,温敦淡荡。他善于运用青绿设色,使作品古朴典雅。他将佛家禅宗的思想运用到绘画中,并倡导“南北宗”论,成为“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和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绘画,董其昌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融合了晋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还能写诗作文,才华出众。
总结: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受到董源、巨然、黄公望和倪瓒的影响。他的画作清秀中和,墨色明洁隽朗,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他倡导“南北宗”论,成为“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和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还擅长书法,能写诗作文。董其昌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