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领袖之一,他与顾宪成一起创建了东林书院。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的“空虚玄妙”之学。他认为学问必须有用,而不是空洞的学问。他将“治国平天下”视为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被后人评价为“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高攀龙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生活。他在邪恶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了崇高的气节。他的思想与道德足以成为后世的楷模。
高攀龙的诗文被称为“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他著有《高子遗书》12卷,以及《周易易简说》、《春秋孔义》、《正蒙释》、《二程节录》、《水居诗稿》、《毛诗集注》等书。
高攀龙的文章平易流畅,素雅清遒。他的记叙散文《南京光禄寺少卿泾阳顾先生行状》和《祭顾泾阳先生》富有情感,生动地讲述了东林领袖顾宪成的生平事迹和为人品德。他的文章中写道:“先生于世,无所嗜好。食取果腹,衣取蔽体,居取坐卧,不知其他。四壁不垩庭草,不除帷帐,不饰一几一榻,敝砚秃笔,终日俨然冥坐读书,四方酬答而已。忧时如疾痛,好善如饥渴。”这些句子素淡几笔地描绘出了一位清廉自守的正直士人形象。另外,他的《薛文清公传》通过几个小事情生动地勾勒出了薛文清公正廉明的品格。虽然高攀龙的游记不多,但也展现了他借景抒情的文笔功力。例如,《武林游记》中描写湖中雨景的句子:“是时雨丝阴蒙,水烟笼树,远山层叠,浓淡相间。内湖荷香袭人,游人歌吹与点点渔舟错落,左右瞻眺,恍然自失。”读起来就像观赏画作一样。另外,《三时记》中描绘大姑滩的险急也栩栩如生,颇有深意。
高攀龙的诗歌朴素自然,文字简洁,恬淡中别有寄托,颇有陶渊明的风格。例如,《夏日闲居》中的句子:“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在夏日静坐时的宁静与寂寞。
总的来说,高攀龙作为东林学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文作品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品格。他的思想与道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高攀龙简介: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他是明朝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之一。他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著作。
高攀龙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但后来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无法忍受屈辱,选择投水自尽,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追赠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职位,并谥号为“忠宪”。这是对他的一种赞誉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