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高攀龙的照片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他是明朝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之一。他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著作。

高攀龙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但后来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无法忍受屈辱,选择投水自尽,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追赠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职位,并谥号为“忠宪”。这是对他的一种赞誉和纪念。

生平

龙为南京兵部主事,贬杨应宿为南京礼部主事。高攀龙被贬官外放后,仍然坚持自己的理念,继续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奋斗。


贬官后,高攀龙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知府。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各项改革,努力提升地方治理水平。他注重教育,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培养人才。他还注重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他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鼓励商业贸易,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他还注重司法公正,加强法律执行,维护社会秩序。在他的努力下,吉安府的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高攀龙的改革举措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一些地方官员和地方势力对他的改革持怀疑态度,甚至进行了阻挠和破坏。高攀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高攀龙的改革事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支持,他的努力最终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然而,他的坚持和努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高攀龙生平详情»

家庭成员

高攀龙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忠臣,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在他的家族中,有许多人也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

首先,我们来看高攀龙的祖父高静成。高静成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勤劳努力,过着朴素的生活。虽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但他为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是高攀龙的继父(叔祖)高静逸。高静逸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困境,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后是高攀龙的父亲高继成。高继成是一位忠诚的官员,他一直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然而,由于一些政治原因,他被冤枉入狱,并被处以徒刑。这对于高攀龙的家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高攀龙的兄弟高士鹤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他在家族的困境中努力支持家人,但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一直默默无闻,默默地为家族付出。

高攀龙的儿子高世儒也是一个不幸的人。由于父亲的冤狱,他也被牵连进去,被迫接受徒刑。然而,在崇祯时期,高攀龙被平反昭雪,高世儒也得到了朝廷的重新起用。这是高世儒一生中的转折点,他重新获得了尊严和地位。

除了高世儒,高攀龙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高世学和高世宁。虽然他们没有像父亲那样经历那么多的困难,但他们也为家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最后,我们来看高攀龙的侄子高世泰。高世泰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人,他在高攀龙去世后,家室被毁,宅基被转售。然而,他不屈不挠地努力工作,最终将原宅赎回,并在高攀龙投水捐躯的园池处修建了一座名为“止水祠”的祠堂,成为县城中祭祀高攀龙的专祠。

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高攀龙一家人的坚韧和勇气。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为家族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高攀龙家庭成员详情»

后世纪念

高攀龙墓是一座历经迁葬的墓地。最初,由于党争的原因,高攀龙的遗体被匆忙地埋葬在无锡县城西郊横山的山脚下。直到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东林党冤狱得以平反,皇帝派遣礼部官员前来无锡勘定墓地,准许茔祭葬。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高氏后裔将高攀龙墓迁葬至璨山的山脚下(河埒口高攀龙墓)。这座墓地占地约四亩七分,形制宏伟。墓前立有石坊,坊楣上刻有“谕茔”二字。墓道两侧有三对石兽。墓地后方有祭台,祭台后是坟丘,正中是高攀龙和王氏合葬墓,左边是长子高世儒的墓,右边是次子高世学和三子高世宁的墓。墓前的墓碑上刻有“明诰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景逸高公暨配王夫人墓”的字样。墓丘四周有石砌的墓园,上面雕刻着瑞兽图案。墓园内外种满了松柏树。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这座墓地遭到了破坏。

现存的高攀龙墓是在1985年重建的,墓地位于青山南麓,与其祖父的墓地相邻。墓园四周有砖砌的罗城,内部用石块围砌墓墩,上面覆盖着封土。墓前有石刻的墓碑,上面刻有“明高攀龙之墓”的字样。墓碑前设有祭台。墓园内种植着青松和翠柏,显得格外幽静庄重。

高攀龙去世后,他的家室被毁,宅基不久后就被转售给陈姓。然而,在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的侄子高世泰将原宅赎回,并于康熙五年(1666年)在高攀龙投水捐躯的园池处修建了一座三楹的屋子,名为“止水祠”,成为无锡县城中专门祭祀高攀龙的祠堂。雍正十一年(1733年),无锡地方官府勒石祠堂右侧,公布了保护措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地方官府再次勘定池界,并颁布了永禁告示,进一步保护了止水祠的遗址。

然而,在解放前夕,止水池和祠堂都被荒废,无人问津。为了保护这一文物遗址,195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在南门水曲巷高宅后园旧址处修建了一座池塘,恢复了原貌,并种植了花木,使得这片旧地的园池再次呈现出清流的景象。同时,高氏后裔高运昌请郭沫若亲自题写了“高子止水”的字样,并将其刻在水池岸边的石头上。1960年,邓拓亲自访问无锡,参观了东林党的旧址,还写了一首诗《访高子止水》,诗中写道:“力抗权奸志不移,东林一 高攀龙后世纪念详情»

主要成就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领袖之一,他与顾宪成一起创建了东林书院。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的“空虚玄妙”之学。他认为学问必须有用,而不是空洞的学问。他将“治国平天下”视为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被后人评价为“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高攀龙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生活。他在邪恶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了崇高的气节。他的思想与道德足以成为后世的楷模。

高攀龙的诗文被称为“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他著有《高子遗书》12卷,以及《周易易简说》、《春秋孔义》、《正蒙释》、《二程节录》、《水居诗稿》、《毛诗集注》等书。

高攀龙的文章平易流畅,素雅清遒。他的记叙散文《南京光禄寺少卿泾阳顾先生行状》和《祭顾泾阳先生》富有情感,生动地讲述了东林领袖顾宪成的生平事迹和为人品德。他的文章中写道:“先生于世,无所嗜好。食取果腹,衣取蔽体,居取坐卧,不知其他。四壁不垩庭草,不除帷帐,不饰一几一榻,敝砚秃笔,终日俨然冥坐读书,四方酬答而已。忧时如疾痛,好善如饥渴。”这些句子素淡几笔地描绘出了一位清廉自守的正直士人形象。另外,他的《薛文清公传》通过几个小事情生动地勾勒出了薛文清公正廉明的品格。虽然高攀龙的游记不多,但也展现了他借景抒情的文笔功力。例如,《武林游记》中描写湖中雨景的句子:“是时雨丝阴蒙,水烟笼树,远山层叠,浓淡相间。内湖荷香袭人,游人歌吹与点点渔舟错落,左右瞻眺,恍然自失。”读起来就像观赏画作一样。另外,《三时记》中描绘大姑滩的险急也栩栩如生,颇有深意。

高攀龙的诗歌朴素自然,文字简洁,恬淡中别有寄托,颇有陶渊明的风格。例如,《夏日闲居》中的句子:“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在夏日静坐时的宁静与寂寞。

总的来说,高攀龙作为东林学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文作品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品格。他的思想与道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高攀龙主要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