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升迁:
倪元璐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南京担任司业和右中允职位。在四年后,他晋升为右谕德,成为日讲官,并进一步晋升为右庶子。他向皇帝上呈了八项实际政策建议,包括插入部门、修缮京城、加强守军、安抚降人、增加军饷、储备边才、严格教育等。此外,他还上呈了八项虚拟政策建议,包括端正政治根本、扩大公共讨论、宣扬正义、统一教育、考虑长远、激励人们、强调名节、改变外貌等。其中,他的端正政治根本建议主张以规范、温和、仁爱的方式治理国家;而他的扩大公共讨论建议则批评了张捷和吕纯等人谋反案的事情。张捷对此大为愤怒,上书强烈攻击,而倪元璐则辩解,但皇帝都没有理会。八年后,倪元璐被调任为国子祭酒。
倪元璐的声望逐渐提高,地位也逐渐显赫。皇帝对他很有意向,但体仁对此深感忌惮。有一天,皇帝亲自写信给倪元璐下阁,要求他提供个人履历,体仁对此更加担心。与此同时,刘孔昭谋求掌握军政大权,体仁派他攻击倪元璐,指责他的妻子陈尚存还活着,而他的妾王冒继续被封为妻子,违反了礼法。皇帝下诏让吏部核查此事,其中包括同乡尚书姜逢元、侍郎王业浩、刘宗周以及从兄御史元珙,他们都表示陈氏已经被放逐,王冒是合法的妻子,体仁的意图受挫。与此同时,部门讨论行抚按勘奏,拟定旨意称:“登科录二氏并列,罪迹显然,何待行勘。”于是,倪元璐被免职,被安排在南京操江。
十五年九月,倪元璐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次年春天,他到达京城,制定了对敌机宜的计划,皇帝很满意。五月,他被晋升为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并继续担任日讲官。按照祖制,浙江人不能担任户部官员,但倪元璐辞去了这个职位,但没有被允许。皇帝对倪元璐非常器重,每五天就会三次赐予他面谈的机会。倪元璐因此上奏:“陛下真心信任臣,臣请参与兵部谋划。”皇帝回答说:“已经告诉枢臣,让他与你协商。”当时,冯元飙担任兵部,与倪元璐志同道合,共同考虑军粮问题,内外都期望能够治理平安。但是,皇帝认为他们上任较晚,时机已经不可为,左右为难。根据惯例,各边境饷司都有一定的分配,倪元璐建议改为大规模分配,并兼任兵部职务,清查军队,不称职的立即被替换。此前,多次派遣科臣出任四方租赋督察,倪元璐认为这样会扰民而无益,因此取消了这一安排,专门负责抚按工作。户部侍郎庄祖诲负责剿灭寇匪和筹集军饷,但担心被盗劫,远离京城去了长沙和衡州。倪元璐建议让抚按官自行催收,不再麻烦朝廷派遣使臣。自军兴以来,除了正常供应外,还有边境饷、新饷和练饷等多种款项,容易被不良官员滥用,倪元璐建议合并为一项。皇帝都表示同意。当时国家财政紧张,但减免灾民负担也很多。倪元璐认为没有其他出路,建议开放赎罪制度,并规定到官满一年后可以赎罪。
倪元璐简介: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后历任户、礼两部尚书,同时擅长书法和绘画。
倪元璐的书法作品灵秀神妙,尤其擅长行草字体,其书法技艺超群,被誉为超逸之作。他得到了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位文人的赞赏和指导,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渴笔和浓墨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字体奇特多变,书风奇伟,后人称他为“笔奇、字奇、格奇”的“三奇”,以及“势足、意足、韵足”的“三足”。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倪元璐选择自缢殉节,享年五十二岁。后来,清朝时期的弘光时,他被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被谥号为文正,清廷还赐予他谥号文贞。他的著作有《倪文贞集》。
综上所述,倪元璐是明末时期的官员和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称赞为灵秀神妙,尤其擅长行草字体。他的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被后人称为“三奇”和“三足”。他在1644年选择自缢殉节,享年五十二岁,后被清朝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被谥号为文正。他的著作有《倪文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