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的成就

成就
黄佐是明代学者,他通经籍,尊重陈献章的学说,与王守仁则经常进行辩论。他的理气一体说认为“理即气也,气之有条不可离者谓之理,理之全体不可离者谓之道。盖通天地、亘今古,无非一气而已。”这一观点在明代学术界独树一帜。

黄佐的著作包括《诗经通解》、《礼典》、《乐典》、《乡礼》、《续春秋明经》、《小学古训》、《姆训》等。他也是一位诗人,有《两都赋》、《泰泉集》等诗文集。他的诗作气势磅礴,直接而豪放,不受门户之见,被后人尊为“吾粤之昌黎”。朱彝尊称他为“岭南诗派的领袖,功绩不可磨灭”。

黄佐在地方文献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他在正德年间撰写了《广州人物传》,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广东历代先贤近200人。在嘉靖六年,他编纂了《广州市府志》,共有70卷,50多万字。这本书既有记述,也有叙述,记载了从秦朝到元朝的历史事件,明洪武到嘉靖的历史事件则根据他所见所闻进行了记录。嘉靖三十七年,他主编了《广东通志》,历时三年完成,共有70卷。这本书体例严谨,文字简洁优雅,资料丰富。此外,他还有《罗浮山志》、《志雍志》、《广西通志》、《香山县志》等著作。此外,他还有一些史学著作,如《通历》、《革除遗事》、《翰林记》等。

黄佐于嘉靖四十五年去世,被追赠礼部左侍郎,并谥号文裕。他的学术成就和著作对于明代学术界和地方文献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佐

黄佐简介: 黄佐(1490—1566)是明代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他在正德十六年中进士,成为庶吉士,并被任命为编修。后来,他被派往江西担任提学佥事,不久后改任广西学校的督学。

然而,黄佐后来选择放弃官职,回归家乡养老。经过一段时间后,他被起用为右春坊右谕德,并晋升为侍读学士,负责南京翰林院的事务。然而,他与大学士夏言在河套问题上的言论不合,因此被罢免并返回家乡。他在家中与其他学生进行学术讨论,他的学术思想受到程朱学派的影响,因此被学者们尊称为泰泉先生。

黄佐著有《乐典》,他自称这本书揭示了造化的奥秘。他去世后,被追赠礼部右侍郎,并被谥号为文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