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查慎行,是一位早年就展现出才华的文学家。他在5岁时就能写诗,6岁时已经能够运用声韵,10岁时还创作了《武侯论》。他曾经在黄宗羲的指导下学习经学,对《周易》尤为研究透彻。19岁时,他在武林吴山读书,并向叶伯寅学习。20岁时,他成为了一名补诸生,并开始了长途旅行,游历了云贵、华中、华北和东南各地。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名声远播。他还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纳兰容若的幼子。
23岁时,查慎行参加了童子试,但因卷宗中涉及洪升的《长生殿》国恤张乐事件而被革职,被迫返回家乡。之后,他改名为慎行,字为悔余,号为他山,又号为查田,籍贯也改为钱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终于中举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东巡,查慎行因大学士陈廷敬等人的推荐,获得诏书随行入都,进入南书房。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他被赐予进士出身,并被特授翰林院编修,后来又充任武英殿总裁纂述。他曾经三次随驾巡游塞外,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备受康熙帝器重,还亲自为他书写了“敬业堂”的额字。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查慎行请求退休回到家乡,他在家中居住了10多年,并修建了初白庵。他专心致志地进行著述,因此被人们称为初白先生。雍正四年(1726年),因为他的弟弟查嗣庭犯了讪谤案,导致家族受到牵连,他被逮捕并带到京城。然而,雍正帝了解到他的端谨之处,特许他和他的父亲返回田里。次年,他被释放回家,但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他的长子克建和堂弟嗣珣都是进士,因此有人称他们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查慎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在年幼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并且在康熙帝的赏识下得到了重用。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才华和学识使他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瑰宝,他的影响力也延续至今。
查慎行简介: 查慎行(1650~1727)是清代诗人,也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他晚年居住在初白庵,因此也被称为查初白。他出生在海宁袁花(今属浙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查慎行中进士,被特授翰林院编修,进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他请求休归故里,回家居住了十多年。雍正四年(1726),因为他的弟弟查嗣庭讪谤案,他被指责为家长失教,被逮捕入京,次年才被释放,但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查慎行的诗学受到了东坡和放翁的影响,他曾经注释过苏轼的诗作。自朱彝尊去世后,他成为东南诗坛的领袖。他著有《他山诗钞》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