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易顺鼎,清朝文学家,生于咸丰八年,卒于民国九年,享年63岁。他与罗瘿公、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并称为“寒庐七子”。
易顺鼎从小就展现出了神童的才华,5岁就能作对。15岁时成为诸生。他擅长诗词,十五、六岁时就印刷了《眉心室悔存稿》,广为传诵,被誉为“龙阳才子”。他曾向王闾运请教,与宁乡程颐万、湘乡曾广钧一起被称为“湖南三诗人”。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同年冬天,他北上参加礼部考试,途经江南,骑驴冒雪进入南京城,游览了六朝和明代的遗迹,一天之内写成了《金陵杂感》二十首七律。忠州的李士芬读后赞叹不已,赠诗称他“烂熟《南朝史》,澜翻东海波”。然而,他参加考试六次都没有成功。30岁时,他被任命为河南同知候补,不久后辞职,担任总厘税、赈抚和水利三局的职务,并负责修复贾鲁河工程,担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他提交了三省河图,被授予按察使的职衔,并获得二品顶戴的奖赏。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积极支持战争,参与了刘坤一军幕的工作。次年,清政府战败后,拟割让台湾,并赔偿两亿两银子。易顺鼎连夜赶到京城,两次上书要求“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投河自尽,被人救起后痛哭流涕。当他听说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成立了台湾民主国,并准备率军死守时,他决心前往台湾,“以只身人虎口,幸则为弦高之犒师,不幸则为鲁连之蹈海。”到达厦门后,唐景崧已经失败,易顺鼎便改变计划,决定前往台南帮助刘永福。刘永福给了他三个营的兵力,他援守台中,但由于军饷未到,他回到内地筹集资金。当他筹集到五万两银子抵达涵江时,台中已经被日寇占领,他只能返回厦门。不久后,整个台湾沦陷。易顺鼎两次前往台湾,但未能取得任何成果,但他的气节和功名无可置疑。
甲午战争后,易顺鼎深感悲愤,他隐居在庐山的三峡涧上,建造了琴志楼。两湖总督张之洞邀请他加入幕府,担任两湖书院的分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易顺鼎被任命为江阴江防督办,后调任陕西,担任江防督办。
易顺鼎简介: 易顺鼎(1858~1920)是清末官员、诗人,也是寒庐七子之一。他的字有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他出生在龙阳(今湖南汉寿),是易佩绅的儿子。光绪元年他成为举人,后来被张之洞聘为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上书请罢和义。他曾两次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他被任命为督江楚转运,在此之后他被派往广西、云南和广东等地担任道台职务。辛亥革命后,他前往北京,并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往。袁世凯称帝后,易顺鼎被任命为印铸局长。然而,帝制失败后,他沉迷于歌楼和妓馆。易顺鼎擅长诗歌创作,注重对仗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为“樊易”。他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