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成就:
易顺鼎: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易顺鼎自称为张梦晋后身,自负聪明才智。他广泛涉猎各种学问,无所不窥。他的学问涵盖了考据、经济、骈体文和诗词等领域。他一生创作了万首诗歌,与樊增祥并称为“两雄”。他的足迹遍布了十多个省份,每个地方都有一本诗集,其中包括《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锦里诗录》、《峩眉诗录》、《春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宣南集》、《岭南集》、《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霭园诗事》等。这些作品大部分都被收录在《琴志楼易氏业书》中。
在他去世之前,他还整理了自己的诗歌,印成了《琴志楼编年诗集》十二卷和《琴志楼游山诗集》八卷。他的诗歌创作以山水题材为主,他自己也说:“行役浏览之作品其大半,而山水居多。”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描写物品和艳情的作品。他的诗歌善于巧妙对仗,他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他注重对仗的巧妙运用,做事精准,色彩绚丽,意境新颖,技巧独特,这是他诗歌的特点。他的古体诗则豪放奔放,张之洞曾评价他的《万杉寺五爪樟》为“雄伟恣肆”,称之为“奇作”。他自述生平的诗集《四魂集》最为著名。
易顺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风格独特。他的诗歌才华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瑰宝。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易顺鼎简介: 易顺鼎(1858~1920)是清末官员、诗人,也是寒庐七子之一。他的字有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他出生在龙阳(今湖南汉寿),是易佩绅的儿子。光绪元年他成为举人,后来被张之洞聘为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上书请罢和义。他曾两次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他被任命为督江楚转运,在此之后他被派往广西、云南和广东等地担任道台职务。辛亥革命后,他前往北京,并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往。袁世凯称帝后,易顺鼎被任命为印铸局长。然而,帝制失败后,他沉迷于歌楼和妓馆。易顺鼎擅长诗歌创作,注重对仗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为“樊易”。他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