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的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沈曾植:中国大儒与书法大家

沈曾植,浙江嘉兴人,出身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祖父沈维鐈是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被人称为“小湖先生”。沈曾植的父亲沈宗涵在他八岁时去世,家道因此衰落。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跟随母亲诵读唐诗,并学习音韵之学。他对读书的热情从未间断。在孙春洲、周克生、王楚香、俞幼珊、高儁生、秦皖卿、阮际生、朱厚川、用饬侯、王莘锄、罗吉孙以及他的长兄沈曾棨的指导下,他通晓了国初到乾嘉时期各家学说,立下了“修身、治国、平大下”的宏伟志向。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大儒”。

沈曾植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1901年,他担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监督(校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还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早年精研帖学,受到包世臣的指导,壮年时则崇尚张裕钊的书法风格。后来,他从帖学进入碑学,将南北书法流派融合于一炉。他的书法注重变化,表达内心的奇思妙想,几乎忘记了纸笔,只顾心行。他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有许多人求其字。沈曾植以草书著称,他广泛吸收了汉隶、北碑和章草的特点,将它们融为一体。他的碑、帖二者兼治,尤其擅长“二爨”(指书法中的一种技法),他的作品形势飞动朴茂,纯粹以神韵为主。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为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境界。在临终前的几个小时里,他仍然握着笔写字,写成了一首三联诗。甲联写在五尺长的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有陈散原、冯梦华、吴昌硕等39人题跋。乙联写在五尺长的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锈断肋薪纰。”题跋者有马一浮等16人。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右任、李志敏、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都受到了沈曾植书法的影响。

沈曾植一生酷爱藏书,他先后积累了30万卷的藏书,其中包括许多精本。他收藏了近百种宋椠元刊本,还有方志和乡邦文献百余种,其中康熙、乾隆刻本最为丰富。他的藏书处有“海日楼”、“全拙庵”、“护德瓶斋”等,他还编撰了《海日楼藏书目录》等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沈曾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书法家,他的学识渊博,书法造诣高深。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还扩展到了海外。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为中国的学术和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书法艺术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诗人沈曾植的照片
沈曾植

沈曾植简介: 沈曾植,1850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字是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他还有其他许多自号,如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

沈曾植的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的知识,被誉为“硕学通儒”,在中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被尊称为“中国大儒”。

沈曾植于1922年去世。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