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赵执信的出身可谓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在明朝时期就有出色的成就,祖父和叔祖都是进士,并在清朝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他的父亲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而他的岳父和岳母更是官场中的重要人物。
赵执信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九岁时,他写的文章就引起了长辈们的惊叹。据记载,当时他写的《海棠赋》以其优雅的词句和丰富的意境,赢得了同乡内秘书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赏识和称赞。孙廷铨认为赵执信必将成为一位杰出的人才。十四岁时,赵执信考中了秀才,十七岁时在山东乡试中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主考官翁叔元对他非常欣赏,认为他是个人才,甚至亲自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赵执信门下学习。朝廷对这次山东乡试录取的人才也非常满意。当时,长安城中盛传齐鲁文化空前绝后,全国各地的选才家都对赵执信赞不绝口。十八岁时,赵执信在会试中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成功考取了进士,并进入了翰林院任职。
赵执信二十三岁时,他被任命为山西乡试的正考官。乡试结束后,他返回故乡的途中,经过了冷泉关、晋城等地,还翻越了太行山。在这段旅途中,他创作了四十四首诗歌,其中七言古诗《道傍碑》被认为是他早期的杰作。二十五岁时,赵执信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并同时担任《明史》的纂修官,参与修订《大清会典》。当时,《大清会典》的编纂工作大多采用了明朝的旧制度,许多人都推辞不敢担任。而赵执信则勇于肩负起这一重任,他研究国家的历史文献,整理文义,修订制度,使得《大清会典》的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赵执信的早年经历可以说是顺遂的。他出身名门,才华出众,受到了许多重要人物的赏识和支持。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官场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执信简介: 赵执信(1662~1744)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诗论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是伸符,号是秋谷,晚年又号饴山老人和知如老人。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在十四岁时中了秀才,十七岁中了举人,十八岁中了进士,后来担任了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的职务。然而,当他二十八岁时,因为在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了洪升所作的《长生殿》戏剧,被人告发并革职。从那以后的五十年间,他一直没有再从事官职,而是游荡在山林之间。赵执信是王士祯的甥婿,但他在诗歌创作上与王士祯有所不同,他更加注重“文意为主,言语为助”。他的诗文深沉高远,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