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1662~1744)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诗论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是伸符,号是秋谷,晚年又号饴山老人和知如老人。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在十四岁时中了秀才,十七岁中了举人,十八岁中了进士,后来担任了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的职务。然而,当他二十八岁时,因为在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了洪升所作的《长生殿》戏剧,被人告发并革职。从那以后的五十年间,他一直没有再从事官职,而是游荡在山林之间。赵执信是王士祯的甥婿,但他在诗歌创作上与王士祯有所不同,他更加注重“文意为主,言语为助”。他的诗文深沉高远,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赵执信的出身可谓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在明朝时期就有出色的成就,祖父和叔祖都是进士,并在清朝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他的父亲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而他的岳父和岳母更是官场中的重要人物。
赵执信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九岁时,他写的文章就引起了长辈们的惊叹。据记载,当时他写的《海棠赋》以其优雅的词句和丰富的意境,赢得了同乡内秘书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赏识和称赞。孙廷铨认为赵执信必将成为一位杰出的人才。十四岁时,赵执信考中了秀才,十七岁时在山东乡试中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主考官翁叔元对他非常欣赏,认为他是个人才,甚至亲自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赵执信门下学习。朝廷对这次山东乡试录取的人才也非常满意。当时,长安城中盛传齐鲁文化空前绝后,全国各地的选才家都对赵执信赞不绝口。十八岁时,赵执信在会试中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成功考取了进士,并进入了翰林院任职。
赵执信二十三岁时,他被任命为山西乡试的正考官。乡试结束后,他返回故乡的途中,经过了冷泉关、晋城等地,还翻越了太行山。在这段旅途中,他创作了四十四首诗歌,其中七言古诗《道傍碑》被认为是他早期的杰作。二十五岁时,赵执信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并同时担任《明史》的纂修官,参与修订《大清会典》。当时,《大清会典》的编纂工作大多采用了明朝的旧制度,许多人都推辞不敢担任。而赵执信则勇于肩负起这一重任,他研究国家的历史文献,整理文义,修订制度,使得《大清会典》的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赵执信的早年经历可以说是顺遂的。他出身名门,才华出众,受到了许多重要人物的赏识和支持。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官场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执信生平详情»
赵执信是清初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还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他的理论主张包括:诗歌中要有人在,反对脱离现实的空洞抒情;诗歌之外要有事在,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文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要求形式服从内容,语言为内容服务;作家应该从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中汲取灵感,自由选择艺术风格,反对用“神韵”的唯一尺度去衡量作品的好坏;同时,他也反对京派主义倾向,主张培养真正的新生力量;他还反对赏识那些善于谄媚逢迎的庸人,而是要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佳士。
在当时的诗坛上,王士祯的“神韵说”风靡一时,而唯有赵执信与之抗衡、辩驳。赵、王二人之所以由原来相互唱和、彼此欣赏发展到相互诟厉,关键就在于他们的诗歌理论不同,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关于赵、王诗派的评论,《清史列传》和《四库全书总目》都有所论述。其中,《清史列传》卷七十一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三指出:“平心而论,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境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其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这段评论认为,王士祯的诗歌规模较大,但流弊在于过于肤浅;而赵执信的才华较为锐利,但末派病于纤小。只有两家互相补充,才能各展所长。评论还指出,不必偏爱甘美而忌辛辣,好红丹而不喜素净。
现代学者任道斌对赵执信给予了更中肯的评价。他认为,虽然赵执信一生潦倒以终,但在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上,他自强不息,勤奋创作。他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和多篇散文、诗论,能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神韵说”泛滥的清初诗坛上独树一帜。赵执信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同时展现了自己不与世沉浮的抗争精神。他的作品丰富了清初的诗坛,为当时的文学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赵执信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成就对于清初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现实主义观念和对诗歌形式的要求,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研究清初文学的重要资料。尽管他的一生并不顺遂,但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赵执信文学主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