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
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
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
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斜阳:夕阳。
极天:至天,达于天。语本《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鸿:大雁。
二更(gēng):又称二鼓,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北斗低横:秋天夜晚北斗七星到后半夜斗柄会打横向下。
《秋暮吟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秋季的暮色夕阳。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但实际上却是落寞、惆怅。首联表达了诗人对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之叹,尽管他努力不让自己为秋天而悲伤。中间两联通过描绘寒山、落叶、霜风和残菊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落寞。尾联描述了诗人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他对终老山林的惆怅之情。接下来的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和低横北斗等低沉的意象为主,通过巧妙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失意的情感。整首诗注重炼字,特别是颔联中的“常”和“偏”两字的运用非常巧妙。其中,“常”强调时间的频度,将山色描写为常常呈现落日的色彩;而“偏”则突出情态,将新月照亮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通过改变景物的客观性,诗人创造了情感上的景观,突出了他的心绪和情感。 《秋暮吟望》创作背景详情»
赵执信(1662~1744)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诗论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是伸符,号是秋谷,晚年又号饴山老人和知如老人。他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在十四岁时中了秀才,十七岁中了举人,十八岁中了进士,后来担任了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的职务。然而,当他二十八岁时,因为在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了洪升所作的《长生殿》戏剧,被人告发并革职。从那以后的五十年间,他一直没有再从事官职,而是游荡在山林之间。赵执信是王士祯的甥婿,但他在诗歌创作上与王士祯有所不同,他更加注重“文意为主,言语为助”。他的诗文深沉高远,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