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的生平

生平
王闿运,字子骞,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教育家。他出生于1833年,是湖南衡阳西乡的王氏族谱记载中的后代。王闿运的先祖在明代时从江西迁居湖南,并在湘潭城外定居。王闿运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时就成了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尽管他的天赋并不出众,但他非常好学,从小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据《清史稿》记载,他每天都会背诵各种经典和历史书籍,晚上只有把诵读的内容完全理解了才会入睡。他对经、史、百家学说都有所涉猎,还经常进行笺注、抄写和校对的练习。他在9岁时就能够写文章了。稍长一些后,他进入了长沙城南书院继续深造。王闿运的性格高洁,不追求物质利益。

1857年,咸丰七年,王闿运参加了湖南的乡试,考取了第五名举人的成绩。他因此受到了学政张金镛的赏识,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他曾与湘军将领们有过接触,受到了曾国藩的厚待,但他始终保持着清客的身份,不愿意受人事之扰。

1859年,咸丰九年,王闿运前往京师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遗憾的是没有考取。他随后应聘到肃顺家中任教,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久后,他辞去了这个职位。同治元年(1862年),王闿运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但他与曾国藩的意见不合,不久就离开了。之后,他四处流浪,以讲学为生。1879年,王闿运受四川总督丁宝桢的邀请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的山长。他既关心学生的学业,又要求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他每天都有日记,每个月都有考试卷子。廖平、戴光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之后,王闿运辞去了这个职位,回到湖南,先后主持了长沙思贤讲舍和衡州船山书院。1902年,他创办了南昌高等学堂,但不久后又辞去了这个职位,回到湘潭,在湘绮楼讲学授徒。他的门下有数千名弟子,享有盛誉。

1906年,王闿运已经是年迈的老人了。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彰他的德行,清政府授予他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宣统三年(1911年),他又被封为翰林院侍讲。1914年,他受袁世凯聘入国史馆任馆长,编修国史。他还兼任参议院参政,但在辛亥革命中,他选择辞去了这些职位。1916年,83岁高龄的王闿运在家乡去世。他的挽联写道:“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他去世后,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亲自撰写了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也都举行了公祭仪式,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诗人王闿运的照片
王闿运

王闿运简介: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担任肃顺家庭教师,并进入曾国藩幕府工作。1880年,他来到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之后,他先后在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和南昌高等学堂担任讲师。他还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被加封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他担任清史馆馆长。他的著作包括《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王闿运于191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