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担任肃顺家庭教师,并进入曾国藩幕府工作。1880年,他来到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之后,他先后在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和南昌高等学堂担任讲师。他还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并被加封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他担任清史馆馆长。他的著作包括《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王闿运于1916年去世。
王闿运,字子骞,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教育家。他出生于1833年,是湖南衡阳西乡的王氏族谱记载中的后代。王闿运的先祖在明代时从江西迁居湖南,并在湘潭城外定居。王闿运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时就成了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尽管他的天赋并不出众,但他非常好学,从小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据《清史稿》记载,他每天都会背诵各种经典和历史书籍,晚上只有把诵读的内容完全理解了才会入睡。他对经、史、百家学说都有所涉猎,还经常进行笺注、抄写和校对的练习。他在9岁时就能够写文章了。稍长一些后,他进入了长沙城南书院继续深造。王闿运的性格高洁,不追求物质利益。
1857年,咸丰七年,王闿运参加了湖南的乡试,考取了第五名举人的成绩。他因此受到了学政张金镛的赏识,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他曾与湘军将领们有过接触,受到了曾国藩的厚待,但他始终保持着清客的身份,不愿意受人事之扰。
1859年,咸丰九年,王闿运前往京师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遗憾的是没有考取。他随后应聘到肃顺家中任教,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久后,他辞去了这个职位。同治元年(1862年),王闿运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但他与曾国藩的意见不合,不久就离开了。之后,他四处流浪,以讲学为生。1879年,王闿运受四川总督丁宝桢的邀请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的山长。他既关心学生的学业,又要求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他每天都有日记,每个月都有考试卷子。廖平、戴光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之后,王闿运辞去了这个职位,回到湖南,先后主持了长沙思贤讲舍和衡州船山书院。1902年,他创办了南昌高等学堂,但不久后又辞去了这个职位,回到湘潭,在湘绮楼讲学授徒。他的门下有数千名弟子,享有盛誉。
1906年,王闿运已经是年迈的老人了。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彰他的德行,清政府授予他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宣统三年(1911年),他又被封为翰林院侍讲。1914年,他受袁世凯聘入国史馆任馆长,编修国史。他还兼任参议院参政,但在辛亥革命中,他选择辞去了这些职位。1916年,83岁高龄的王闿运在家乡去世。他的挽联写道:“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他去世后,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亲自撰写了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也都举行了公祭仪式,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王闿运生平详情»
好,下面是根据提供的内容写的文章:
王闿运是一位在经学和史学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在经学方面,他主要研究《春秋公羊传》,并宗今文经学。他早年从《礼》开始研究,详细考察了三代的制度,20多岁时就写作了《仪礼演》13篇。之后,他进一步探讨了《公羊春秋》中微言大义的含义,并阐述了东汉何休的学说。他发现清代乾嘉学者专注于注疏,只解释经书而忽略了论辨,导致读者往往在阅读几行后就感到困倦。对此,他深感忧虑,认为文学是圣人托付的,礼仪的寄托,历史依赖它来传承给后世,人们依赖它来进行交流。如果文字不修饰,意义就无法传达,艺术和文学就会衰落。因此,他在经典注解中,既不效仿宋代儒家的繁琐义理,也不效仿乾嘉学者的专注于古代注释,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的解释。对于自己也难以理解的古书文字,他也不强行解释。王闿运曾明确表示,他治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找其宏旨”,用以辅助治理社会,保存先贤的经典,明确古代的教训,提升文学艺术。为了让读者有所领悟,感到愉悦,他的著作文字流畅自如,颇具庄子散文的风格。这种治学方法对当时的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闿运一生中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尔雅集解》等10多种,共200多卷。他的著述数量之多,深入研究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是罕见的。
在史学方面,王闿运也有很多著述。他在同光年间主编和定稿了多部地方志,包括《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这些地方志叙述详实,文笔优美,其中的《山水篇》尤为精彩,描绘了景物的风韵,不亚于《水经注》。后人评价这些地方志“在方志中融入了雄才大略,将万变纳入小篇”,认为它们的史学价值超过了同时代其他著名史家的作品。王闿运自认为最得意的史学著作是《湘军志》,这本书反映了湘军的完整历史。为了写这本书,他除了亲身经历和走访口碑,还设法借阅了军机处的大量档案,并请人制作了地图。他花了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本书。王闿运本人与许多湘军将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对湘军的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王闿运在经学和史学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治学方法对当时的学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著作数量之多,深入研究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是罕见的。他的地方志叙述详实,文笔优美,被后人称赞为史学的佳作。王闿运的学术贡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对于推动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闿运主要成就详情»
王闿运是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教育家。他先后在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执教,并在家中私下教授弟子。他的学生达到了数千人,其中包括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杨度、齐白石等名弟子,他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闿运在就任尊经书院的第一天就向学生传授学经的方法。他强调学习《易经》时必须先了解易字的含义和数义,不能只是空洞地背诵卦名;学习《书经》时必须断句读;学习《诗经》时必须了解男女赠答之辞。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经》,并在明确了《礼经》的内容后才能研究《春秋经》。当时的蜀学晦涩难懂,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儒家经典的真正含义。听到王闿运的教导后,士生们才开始意识到研究注疏和史文选的重要性。尊经书院每天都有记录,每月都有课程安排,闲暇时间则用来学习礼仪。经过三年的学习,士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廖乎、胡从简等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因此,称王闿运为近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并不为过。
王闿运早年怀抱帝王之学,曾试图参与治理国家,有很大的抱负。然而,他屡遭挫折,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决定放弃仕途,专心撰写教材,传授学生。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傲岸之气,常常以高咏满江山的姿态示人。他平时喜欢开玩笑、发脾气,讽刺和嘲笑别人,无所不至,因此人们常常畏惧他,避而远之。然而,他对学生却真诚而易于相处,勤于教诲,常常认真地教授知识,滔滔不绝。王闿运生活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因此精力充沛,学识渊博。他著书都亲自抄录,书法凝厚,没有一笔马虎,也没有错字,即使在晚年的社交场合,他的书写也不潦草。从中可以看出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严谨作风。王闿运在长沙居住的时间较长,对长沙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王闿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教育充满真诚和易于相处,勤于教诲,严谨而认真。他的教导使得学生们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士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著作精心抄录,书法凝厚,体现了他严谨的学习态度。他在长沙的居住时间较长,对长沙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王闿运被称为近代的一位大教育家是完全恰当的。
王闿运教育经历详情»
的风流并不是为了享受特权或满足私欲,而是出于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擅长诗词和书法,与许多才子佳人有过交往。他的风流韵事多以文学交流和情感交流为主,与许多知名的女性文人有过深厚的友谊和情感纠葛。
王闿运的名士风流,可以说是他在政治生涯受挫后的一种寄托和发泄。他曾经是咸丰皇帝的智囊,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出谋划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被打上了“肃党”的烙印,无法再参与政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以文学和艺术为生活的寄托,通过与其他文人的交流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闿运的名士风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特殊期待和对艺术的重视。在封建社会中,文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言行举止被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然而,名士的特权使得他们在道德要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这也为他们的风流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虽然这种特权并非所有名士都能享受到,但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从事政治活动的名士来说,这种特权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然而,名士的风流并非完全无忧无虑。他们的风流行为往往是以牺牲仕途前程为代价的。在封建社会中,仕途是文人的重要出路,是实现自己价值和地位的途径。而名士的风流行为往往会被视为不符合仕途要求的,从而使得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名士在选择了名士生活后,很难再回到政治舞台上的原因。
总的来说,名士的风流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是他们在政治生涯受挫后的一种寄托和发泄。虽然他们在道德要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以牺牲仕途前程为代价的。名士的风流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特殊期待和对艺术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王闿运轶事典故详情»
王闿运是一位擅长公羊学的经学家,他的著作丰富多样。他的诗集包括《秋醒词》、《圆明园词》、《寄怀辛眉》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独特感悟。他还创作了一些名联,其中一对联语言优美,表达了他对学诗礼的重视和对自己才子身份的自豪。
除了诗文创作,王闿运还有许多经学著作,如《周易说》、《尚书义》、《尚书大传》等。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古代经典文献和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著作被后人合刊为《湘绮楼全书》,但因被曾国荃认为轻诋湘军及曾国藩而遭到毁版。后来,成都尊经书院的学生们出资重刻了这些著作,使它们得以流传下来。
王闿运的学术研究涉及文论注疏类的多个领域,如《墨子注》、《庄子注》等。他对于古代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注释,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的学术成就和著作使他成为当时经学界的重要人物。
然而,尽管王闿运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的一生并不平坦。他曾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境遇,这使他对自己的学问和地位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愧疚。他在一篇名为《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迷茫。
总的来说,王闿运是一位在经学领域有着丰富著作的学者,他的诗文和学术研究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尽管他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但他的学问和才华使他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瑰宝。
王闿运主要著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