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林纾是一位热爱文学的人,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学情有独钟。尽管他的家境贫寒,还要面对乱世的困扰,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在闲暇时光,他不忘苦读诗书,校阅了大量的古籍。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使得他在1882年成为江南有名的举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然而,林纾并没有因此满足于功名利禄,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尽管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他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他屡次失败,这使得他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于是,他决定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创作。
1897年,林纾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开始了他的著译生涯。他翻译了《闽中新乐府》和《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两本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林纾涉入翻译界其实是一种偶然。当时,他的母亲去世,妻子也相继离世,他陷入了消沉的困境。为了帮助他走出困境,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等人邀请他一同翻译书籍。起初,林纾推脱了几次,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激励着他继续走上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27年里,林纾不仅写了一百多篇针砭时弊的文章,还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多部书籍,成功地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百态。此外,尽管他不懂外语,他还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多部西洋小说,其中包括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德》、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恨缕情丝》等。这些翻译作品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林纾是一位对文学充满热爱的人,他不仅自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还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学引入中国。他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林纾简介: 林纾(1852~1924年)是一位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他晚年被称为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他的室名有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于光绪八年(1882年)成为举人,曾参加官教论考试,但未能考中进士。二十六年(1900年),他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他加入了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的正志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并推崇桐城派古文。他还创办了“苍霞精舍”,这个精舍后来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
林纾的著作包括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以及小说笔记等。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展示了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才华。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对于研究近代文学和翻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纾于1924年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