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思想变化

思想变化
林纾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知识分子,他在福建时期积极参与新政讨论,并创作了《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其中的《村先生》、《兴女学》等作品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他在《村先生》中写道:“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了更大的发扬,例如他所作的《徐景颜传》就表扬了为国家牺牲的海军。

然而,林纾后来的思想转向保守,这与他一直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中表示,革命军起义后,皇帝让政权给予了他们。他认为自己对于新政权的一切决策都不满意,他写道:“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尽管他没有在清朝担任官职,但他仍然十分敬仰光绪帝,甚至前往拜访了光绪帝的陵墓。因此,民国成立后,他和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了北京大学,并批评革命家章炳麟为庸妄巨子,指责他剽窃汉人的作品,没有表达出真正的意境和义法。

在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替文言文,这一运动在北京大学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林纾对于这一运动持反对态度。他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他认为如果完全废弃古代经典,使用俚语作为文字,那么就会导致下层社会的人也能成为教授。这表明了他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对态度。

林纾的思想转变从进步到保守,再到反对五四运动,反映了他对于时代变革的态度和观点的变化。他的思想转变也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变迁。无论如何,林纾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和行动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诗人林纾的照片
林纾

林纾简介: 林纾(1852~1924年)是一位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他晚年被称为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他的室名有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于光绪八年(1882年)成为举人,曾参加官教论考试,但未能考中进士。二十六年(1900年),他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他加入了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的正志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并推崇桐城派古文。他还创办了“苍霞精舍”,这个精舍后来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

林纾的著作包括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以及小说笔记等。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展示了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才华。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对于研究近代文学和翻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纾于1924年去世,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