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原文赏析

  • zhèng
    yuè
    shí
  • [
    táng
    dài
    ]
    weì
    dào
  • huǒ
    shù
    yín
    huā
    xīng
    qiáo
    tiě
    suǒ
    kaī
  • àn
    chén
    suí
    míng
    yuè
    zhú
    rén
    lái
  • yóu
    jiē
    xíng
    jìn
    luò
    meí
  • jīn
    jìn
    lòu
    xiāng
    cuī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相关标签:节日元宵节

译文及注释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明灯错落:灯光分布错落有致。
园林深处:指园林的深处。
璀璨:明亮耀眼。
娇艳:美丽动人。
四处都可通行:指城市的道路畅通无阻。
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指城门的禁闭状态解除。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人潮汹涌:人群拥挤涌动。
马蹄下尘土飞扬:指马匹奔驰时激起的尘土。
月光洒遍:月光遍布。
明月当头:指明亮的月亮在头顶上。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指在月光和灯光的照射下的歌妓们。
花枝招展:指妆饰艳丽。
浓妆艳抹:形容妆容浓重艳丽。
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指歌妓们边走边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京城取消了夜禁:指京城解除了宵禁。
计时的玉漏:用玉制成的计时器。
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不要让这一年仅有的一次元宵之夜匆匆结束。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
星桥:指天津三桥之一,也可指天津三桥。
铁锁开:比喻京城解除宵禁。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
秾李: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 《正月十五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主题。据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创作的,描绘了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在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大足元年正月,701年)创作的。这首诗可能以武则天时期的神都为背景,描述了元夜的景象和氛围。这个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背景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正月十五夜》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照亮了他们的脸庞,使得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中间两联写灯火辉煌的景象。诗中用了“火树银花”来形容灯的美丽,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灯的璀璨和绚丽。另外,诗中还提到了唐玄宗时期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举行的灯轮活动,这是一种盛大的庆祝活动,灯轮高达二十丈,灯的数量达到了五万盏,可见当时灯的规模之大。这些描述都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到当时洛阳城灯火辉煌的盛况。

末联写车马和游人的热闹景象。诗中提到了车马交驰、游人杂乱的场景,形容了人们的热情和活力。同时,诗中还提到了“暗尘随马去”,这是一种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车马奔驰时所带起的尘土,增加了诗的动感和生动性。最后一句则写出了满月的清光照亮了整个城市,使得人们的活动更加明亮和热闹。

整首诗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盛况和热闹景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心情。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使得诗的形象更加生动,读起来更加有趣。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历史的元素,使得读者能够了解到唐代洛阳城元宵节的盛况,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元宵节的景象,展现了人们的欢乐和热情,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节日的美好和快乐。 《正月十五夜》赏析二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城元宵之夜的景色为描写对象。诗中描述了洛阳城里大放花灯的盛况,人山人海的热闹气氛。诗人运用了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将明灯比喻为火树银花,形容夜景奇丽。诗中还提到了城门开放,城河上的桥点缀着无数明灯,形成了星桥的美景。诗人通过鸟瞰的视角,描绘了节日风光的具体细节。

诗中还描绘了人潮涌动、马蹄飞扬的场景,月光照耀下,人们活动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明月。诗人提到了花枝招展的歌妓们,她们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一边走一边唱着《梅花落》的曲调。整个洛阳城的元宵节景象令人观赏不尽。

诗的结尾以“金吾不禁”来结束,表达了人们对元宵之夜的留恋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展现了元宵之夜的独特魅力。诗中运用了形容词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韵致和流溢之感。读者读完这首诗后,会产生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感觉。 《正月十五夜》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照片
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是唐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在20岁时通过了进士考试,后来被任命为咸阳尉。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苏味道曾担任相位数年。他为了求得宠幸,采取了曲意逢迎的策略,处理事务时常常违背原则,被人称为“苏模棱”。由于与张易之结交,他在中宗时期被贬为郿州刺史,并在任所去世。

苏味道与杜审言、崔融、李峤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一起被称为苏李。他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诗多数是应制之作,风格浮艳雍容。然而,《正月十五夜》(又名《上元》)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成为了传世之作。他原有的诗集已经失传,但《全唐诗》收录了他的16首诗。

苏味道去世后葬在今天的栾城苏邱村,他的一个儿子留在四川眉山,宋代的“三苏”被认为是他的后裔。

猜您喜欢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秋思

唐代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竹里馆

唐代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