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神州大地沦丧,试问谁会成为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来保家卫国。北望中原已失,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抛弃了。在边塞,我清晨骑在嘶呜的马背上出营,晚上伴着胡笳声宿营,所赢得的不过是满头的白发。收复“三秦”,只有汉初三杰再世了。
注释:酹(lèi)江月:词牌名。 又名《大江东去》《念奴娇》《赤璧词》《百字令》《壶中天》等。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体多见,正体为双调百字,上下阕皆十句四人韵。平韵正体惟改仄韵为平韵。
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市。
一范一韩:范指范仲淹,韩指韩琦。范韩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敢骚扰。
长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
三秦:当年项羽入咸阳后,把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
汉家三杰:指汉初名臣张良、萧何、韩信。
百二山河: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敌百人。
阃(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边关。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
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在陕西西部。
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在陕西凤翔东南。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的秋天。当时,胡世将被任命为川陕宣抚副使,他在兴元治兵,积极抗击金朝的入侵。然而,不久之后,朝廷却任用了秦桧,他主张和议,将淮河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拱手让给了金朝。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胡世将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慨和不满。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创作背景详情»
沉郁悲壮,洒脱豪放。作者通过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描写,表达了对朝廷和议的不满和失望,同时呼吁有志之士振兴中原,恢复失地。全词充满了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上片以愤慨的情绪揭示了中原沦陷的现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渴望和对抗战失败的痛心。下片则紧承上片,揭露了和议的危害和投降派的罪行,同时表达了对历史文物被破坏和人才被糟蹋的愤怒。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悲凉之情。整篇词忧国忧民,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同时,词中运用了东坡赤壁怀古的韵味,使整篇词充满了古典文化的气息。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赏析详情»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大臣。他出生在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是枢密副使胡宿的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的弟弟。
胡世将于崇宁五年(1106年)登上进士榜,历任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位。绍兴八年(1138年),他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担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同时兼任成都府知府。
然而,胡世将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他被追谥为“忠献”,后来又改谥为“忠烈”。
胡世将的文学才华也备受赞誉。他有一部名为《胡忠献集》的著作,共六十卷,但现已失传。他的诗词被收录在《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文集中。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