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
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
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
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注释:
鸿鹄: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翮: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
矰:指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
缴:指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在诗中指猎取飞鸟的射具。
《鸿鹄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根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对太子刘盈的性格过于仁厚软弱感到不满,希望废黜他并立自己爱妾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然而,吕雉作为太子的母亲,为了保护儿子的地位,采用了张良的计策,让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从而阻止了高祖的计划。为了安抚戚夫人的情绪,高祖创作了这首歌曲,以表达自己无力更换太子的道理。 《鸿鹄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文章描述了刘邦在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中的犹豫和困惑。刘邦最初认为刘盈过于“仁弱”,担心他无法胜任皇位,而对赵王刘如意印象良好。然而,由于刘盈是吕雉所生的嫡子,而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的庶子,废嫡立庶是一件重大的决定。刘邦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但大臣们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对吕雉也有情面,因此劝他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子地位。大臣们的拥戴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刘邦面对戚夫人的悲伤,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心痛。整篇文章通过描述刘邦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展现了他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的挣扎和决策过程。 《鸿鹄歌》鉴赏详情»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作为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他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到了重伤,无法康复。在制定了“白马之盟”后,他驾崩于长安。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被追尊为高皇帝,庙号为太祖。他的陵墓被建在长安,被称为长陵,成为他的永恒安息之地。
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战略智慧。他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了汉朝。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宽政措施,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爱戴。
刘邦的统治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被后世称为“刘氏治世”。他的事迹和思想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汉武帝之前无英主,刘邦之后无英主”。他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于后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世佳话。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