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来自中山的戏子们穿着华丽,而来自郑燕的女姬们则各自展示着高超的技艺。他们一起表演着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而在金梁桥外,皓月洁白如霜。
注释:
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五代的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定都于此,故称汴京。
元夕: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
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后被赵武灵王所灭。见《史记.赵世家》。
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燕、郑。皆春秋战国时国名。燕的辖境在今河北省北部,郑的辖境在今河南省郑州一带。
擅场:压倒全场,指技艺高超出众。
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长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号诚斋,自称全阳子、老狂生、锦窝老人,所作杂剧《曲江池》、《义勇辞金》等三十一种.今俱存。又有《诚斋乐府》行世。是著名的戏曲家,见《明史·诸王传》。
金梁桥:汴梁桥名。
《汴京元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梦阳是一位来自甘肃庆阳的诗人,他的父亲李正曾在开封周王府担任教授。因此,李梦阳的家人决定迁徙到开封,使开封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在庆阳时,李梦阳曾经亲眼目睹过汴中的繁华景况。汴中是当时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拥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这个城市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街道上熙熙攘攘,商贩们吆喝着各种商品,人们忙碌地穿梭于繁忙的市场中。
然而,李梦阳的家人决定迁徙到开封,离开了这个繁华的城市。尽管他们在开封也过上了新的生活,但李梦阳对汴中的繁华景况却始终难以忘怀。他怀念那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怀念那些热闹的街道和繁忙的市场。
因此,李梦阳在庆阳时回忆起汴中的繁华景况,写下了这首诗。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汴中的怀念之情,描述了那个繁华城市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通过这首诗,李梦阳希望能够将他对汴中的思念传达给读者,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那个繁华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这首诗不仅仅是李梦阳对汴中的回忆,也是他对家乡庆阳的思念。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了庆阳,但他们的心始终留在了那里。通过这首诗,李梦阳希望能够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达出来,让读者们了解他的故乡庆阳,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总之,这首诗是李梦阳在庆阳时回忆汴中繁华景况所写的。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汴中的怀念和对家乡庆阳的思念。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创作背景,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汴京元夕》创作背景详情»
亮,而且展现了男女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这种形式的演唱,使得观众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男女之间的默契与互动。
整首诗以“中山孺子”和“郑女燕姬”为开篇,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展现了汴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诗人通过描写他们的外貌和才艺,表达了当时杂剧传播的盛况。接着,诗人通过“倚新妆”和“独擅场”这两句诗,展示了男女之间的竞争和争妍斗艳的场面。这种热烈、欢乐而又兴奋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到他们美妙的歌声。
而“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全诗的中心,描绘了男女声齐唱时的情景。虽然诗句中没有具体描述歌声的美妙,但通过提及“宪王”的“春乐府”,诗人传达了这种演唱的高质量和美妙。宪王是明初著名的散曲、杂剧作家,他的乐府作品影响深远,因此演唱他的乐府自然是一种享受。而男女声“齐唱”的形式,不仅展现了音乐的宏亮,还展示了男女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汴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戏剧演唱的盛况。诗人通过对中山孺子和郑女燕姬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美丽和才艺,同时也展示了男女之间的竞争和争妍斗艳的场面。而“齐唱宪王春乐府”则是整首诗的中心,通过这种形式的演唱,诗人传达了音乐的美妙和男女之间的和谐与合作。整首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元宵节月光下戏剧演唱的热闹画面。
《汴京元夕》赏析详情»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他迁居开封,擅长书法,尤其擅长颜真卿的笔法。他精通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他的作品《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充满了学卷气。他是明代中期文学家,也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关于李梦阳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30年。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 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