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注释: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忒:过于。
韶光:大好春光。
《游园》译文及注释详情»
《牡丹亭》是一部由汤显祖创作的传奇作品,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该作品改编自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其中的第十出《惊梦》是该剧中的一支曲子。而《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则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
《牡丹亭》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在后园游赏时偶然听到了一支美妙的曲子,这就是《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这段唱词以姹紫和嫣红两种颜色来形容牡丹花的美丽。姹紫代表了牡丹花的紫色,嫣红则代表了牡丹花的红色。这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使得牡丹花的美丽更加绚丽多彩。这段唱词通过形容牡丹花的美丽,表达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支曲子在《牡丹亭》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展示了杜丽娘对美的追求,也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支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成为了《牡丹亭》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牡丹亭》这部传世之作,汤显祖成功地将杜牧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并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戏剧性。而《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支曲子则成为了该剧中的亮点之一,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游园》创作背景详情»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她希望能够享受美景和快乐,但却被困在了自己的园墙之内,无法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使得她的心情变得复杂而深沉。
整个曲子通过描写杜丽娘游园的经历,展示了她内心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惊喜和兴奋,到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再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曲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将读者带入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
同时,曲子的语言优美动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诗意和韵律之美。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和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曲子展示了美好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唱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展示了主人公杜丽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曲子语言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意和韵律之美。通过对春景和主人公内心的描绘,曲子展示了美好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整个曲子情真意切,雅丽浓艳,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
《游园》赏析详情»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出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然而,因为他弹劾了申时行,被降为徐闻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但因为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之后没有再出仕。
汤显祖曾经跟随罗汝芳学习,也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他创作了许多传奇剧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这四部剧本合称为《玉茗堂四梦》。特别是《牡丹亭》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在戏曲史上,汤显祖与关汉卿、王实甫并称,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作品不仅在明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