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处州禁竞渡》原文赏析

  • chù
    zhōu
    jìn
    jìng
  • [
    míng
    dài
    ]
    tāng
    xiǎn
  • xiě
    chāng
    zhú
    beī
    péng
    chéng
    fāng
    cǎo
    chū
    huí
  • qíng
    zhī
    xiàng
    ōu
    jiāng
    zhōu
    láo
    diào
    lái

原文: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相关标签:端午节议论忧国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注释:
处州:隋唐时旧名,明代为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辖遂昌、缙云、青田、龙泉等9县市。此诗当作于作者官遂昌知县任内。
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补充:
菖蒲(chāng p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而细,花呈淡紫色,有香气,常用于端午节的祭祀活动中。
竹叶(zhú yè):竹子的叶子,常用于包裹粽子等食物。
雄黄酒(xióng huáng jiǔ):一种以雄黄为主要成分的酒,常用于端午节的祭祀活动中,有驱邪、辟邪的作用。
端午节(duān wǔ jié):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也称为龙舟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
龙舟竞渡(lóng zhōu jìng dù):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划龙舟进行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的情景。 《午日处州禁竞渡》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官员的经历。在万历十九年(1591),这位官员写了一篇名为《论辅臣科臣疏》的文章,批评了当时朝政中的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由于这篇文章的批评内容较为激烈,他被贬到广东徐闻担任典史一职。然而,二十年后(1592),他被调任到浙江遂昌担任知县一职。在这个职位上,他实施了许多善政,并且还写了一些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这位官员的经历展示了他对朝政的批评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午日处州禁竞渡》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午日处州禁竞渡》是一首描绘禁止竞渡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作者汤显祖在这首诗中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但需要强调的是,他对屈原并不是不尊敬的。事实上,汤显祖在其他作品中也多次歌咏屈原,表达了对他的景仰之情。

据记载,竞渡活动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已经相当盛行,明清时期更是风靡一时。整个竞渡过程从准备到结束,历时一个月。龙舟的长度从最长的十一丈到最短的七丈五不等,船身上装饰着各种色彩斑斓的绸绢,划船选手也是从各地的渔家中挑选而来。然而,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奢华,因此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诗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一个廉洁的地方官员充满了赞美之情,他们如何保护和关心百姓的生活和财产。这种对清廉官员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屈原的怀念。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汤显祖通过描绘禁止竞渡的场景,间接地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清廉官员的赞美。

总的来说,《午日处州禁竞渡》是一首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诗歌,通过描绘禁止竞渡的情景,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展现了作者对清廉官员的赞美,强调了他们对百姓的关心和保护。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午日处州禁竞渡》鉴赏详情»

明代诗人汤显祖的照片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出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然而,因为他弹劾了申时行,被降为徐闻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但因为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之后没有再出仕。

汤显祖曾经跟随罗汝芳学习,也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他创作了许多传奇剧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这四部剧本合称为《玉茗堂四梦》。特别是《牡丹亭》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在戏曲史上,汤显祖与关汉卿、王实甫并称,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作品不仅在明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享年66岁。

猜您喜欢

观书

明代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 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元夕二首

明代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