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宿》原文赏析

  • jiāng
    宿
  • [
    míng
    dài
    ]
    tāng
    xiǎn
  • qiū
    jiāng
    huǒ
    kàn
    cán
    yuè
    yìng
    lín
    weī
  • guāng
    shuǐ
    niǎo
    jīng
    yóu
    宿
    lòu
    lěng
    liú
    yíng
    shī
    湿
    feī

原文: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月夜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稀疏,只能看到半轮残月的微弱光辉,映照在树林上也显得暗淡。水面上闪烁的波光惊醒了水鸟,它们又重新入睡,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再飞舞。

注释:江宿:在江上的船中过夜。
寂历:寂寞、冷落。
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
残月:这里指下弦月。
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犹:仍然。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湿:浸湿。 《江宿》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秋夜的江船景象,以及诗人在这个安静祥和的夜晚中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在江船上过夜后醒来,眼前的景象宁静而美好,渔船上的灯火点缀着黑暗的江面。这个景象唤起了诗人对自己曾经屡遭贬谪、官场黑暗的回忆,使他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于是,诗人决定将这种复杂的情绪倾诉于诗歌中,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或许是诗人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也可能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整个创作背景通过描绘秋夜江船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富有意境和情感的场景。 《江宿》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字“光”为中心,通过四句诗分别描绘了不同种类的光。首先,诗人写道清秋之夜江上的渔火,给人一种清冷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形成了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通过动态的描写增加了静谧的感觉。最后一句以静写动,描述了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

诗人的笔触灵巧细腻,将读者带入了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让读者体验水鸟和流萤的感觉。通过描写鸟和虫的感觉,诗人表达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以及宿鸟和流萤与整个诗意境的有机结合,展现了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采用了纯白描的写法,巧妙地结合了明晰和模糊的描绘。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宏大和水乌流萤的微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态和静谧、惊扰和安宁。整首诗构思巧妙,描写细腻,形成了一支静夜下的夜光曲。 《江宿》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汤显祖的照片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出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然而,因为他弹劾了申时行,被降为徐闻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但因为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之后没有再出仕。

汤显祖曾经跟随罗汝芳学习,也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他创作了许多传奇剧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这四部剧本合称为《玉茗堂四梦》。特别是《牡丹亭》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在戏曲史上,汤显祖与关汉卿、王实甫并称,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作品不仅在明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享年66岁。

猜您喜欢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代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宋代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唐代 李白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