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
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
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注释:
⑴散余春:散发余下的春光。
⑵幽人:隐居的人。
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长袍。
⑷炯(jiǒng):明亮的样子。青苹: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⑸香雪:指杏花的花瓣。
⑹吸:喝。
⑺栖:生长。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创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根据宋人王十朋的注解,诗人当时在徐州任职,徐州官舍内有两位年轻的王子,王子立和王子敏。有一天,来自蜀地的张师厚路过徐州,王子立和王子敏邀请他在官舍下的杏花树下吹洞箫、饮酒作乐。据施元之的注解,这首诗的真迹是以草书形式保存在武宁宰吴节夫家中,现在被刻在黄州。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创作背景详情»
愉悦场景。花间置酒,清香四溢,仿佛香雪飘落,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花与酒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的欢愉氛围。
最后两句“醉舞纤腰扶绿藕,醒来红袖拂青云”,写的是诗人与月共饮之后的情景。诗人醉舞纤腰,扶着绿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欢愉心情。而醒来之后,他用红袖轻拂青云,意味着他的心境已经超脱尘世,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的描写,展示了他在花与月的陪伴下,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解放和超越。
整首诗以花、月、酒、人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将四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花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通过描写饮酒与赏花的场景,展示了诗人的欢愉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高远,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