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风调雨顺本是上苍的赞美,可如今很少见了!每到夜晚,皇帝都要点燃香烛祈祷,祈求风调雨顺,香烟缭绕着龙袍。
皇上您也应该知道,雨不下来,是因为雨也害怕现在的摊税啊!当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注释:都城:京城,指北京。渴雨:干旱无雨。摊税:摊派税赋。
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指风调雨顺。汉代阴阳家认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征兆。语出汉王充《论衡·星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bāo):赞美言词。
薄夜:傍晚;夜初。薄:迫近。御袍:皇帝的龙袍。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初夏的京畿地区。当时,这个地区正遭受着大旱的困扰,为了祈雨,神宗皇帝按照历代的传统,在宫中举行了一场露天焚香仪式。与此同时,一些帮闲的文人四处宣扬天子的美德。
然而,与京畿地区的旱灾相比,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市民们正面临着明王朝苛捐杂税的压迫,他们开始纷起反对明王朝的行动。这种反对情绪在当时非常普遍。
在这个背景下,汤显祖刚刚辞去官职,选择隐居。他目睹了宫中焚香祈雨的闹剧,对此感到愤怒。作为一个文人,他决定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讽刺。这首诗成为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和抗议。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创作背景详情»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通过巧妙运用典故和幽默笔触,表达了诗人对政府对人民的苛捐重税的不满和对统治集团虚伪无耻的揭露。
诗的开头,首句“五风十雨亦为褒”,用语含蓄,指出古代对政绩的称赞,而如今“都城渴雨”,政绩无法得到表彰。这句话言外之意,是在暗示大旱是上苍对朝政混乱的怪罪。
接着,诗人写道“薄夜焚香沾御袍”,描绘了神宗皇帝祈雨时的情景。皇帝夜间焚香祈雨,导致龙袍上沾满了露水。乍看之下,似乎是在赞美神宗皇帝,但实际上,诗人是在暗中批评。这是一种明褒实贬的手法,诗人的揶揄之意十分明显。
接下来的三四句,诗人突然转换笔锋,引用了申渐高的故事,进一步讽刺了神宗皇帝的祈雨行为。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的乐工,当时关税很重,商人们苦不堪言。正巧都城大旱,徐知诰问:“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回答说:“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这句话意味深长,皇帝应该明白,雨也害怕抽税。一方面,皇帝装模作样,惺惺作态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却又对人民苛捐重税,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这种虚伪和无耻的行为,使统治集团显得十分滑稽可笑。诗人通过这个典故,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虚伪和无耻。
整首诗意味深长,用典贴切,讽刺性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诗人通过幽默的笔触,巧妙地表达了对政府对人民的苛捐重税的不满,以及对统治集团虚伪无耻的揭露。这首诗引人深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赏析详情»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他出生于江西临川,是汉族。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后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然而,因为他弹劾了申时行,被降为徐闻典史。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但因为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之后没有再出仕。
汤显祖曾经跟随罗汝芳学习,也受到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他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他创作了许多传奇剧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这四部剧本合称为《玉茗堂四梦》。特别是《牡丹亭》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在戏曲史上,汤显祖与关汉卿、王实甫并称,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作品不仅在明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