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 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xiàng jǐ xuān):古代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泥土(ní tǔ):屋顶墙上的泥土。
漏(lòu):从上边滴下来。
修理(xiū lǐ):进行修补。
桌案(zhuō àn):书桌。
方位(fāng wèi):朝向。
昏暗(hūn àn):暗淡。
修理(xiū lǐ):进行修补。
窗子(chuāng zi):窗户。
围墙(wéi qiáng):围住庭院的墙。
射来(shè lái):照射过来。
反射(fǎn shè):光线从物体上反射出来。
明亮(míng liàng):明亮的。
兰花(lán huā):一种花卉。
桂树(guì shù):一种树木。
竹子(zhú zi):一种植物。
栏杆(lán gān):围住庭院的栏杆。
书架(shū jià):放书的架子。
吟诵(yín sòng):高声朗读。
自然界(zì rán jiè):自然界。
庭院(tíng yuàn):院子。
台阶(tái jiē):楼梯的一级。
小鸟(xiǎo niǎo):小型鸟类。
农历(nóng lì):中国传统的农业历法。
明月(míng yuè):明亮的月亮。
照亮(zhào liàng):照明。
墙壁(qiáng bì):墙的表面。
交杂(jiāo zá):混杂。
错落(cuò luò):错综复杂。
微风(wēi fēng):轻风。
极了(jí le):非常。
值得(zhí de):有价值的。
高兴(gāo xìng):快乐。
悲伤(bēi shāng):伤心。
庭院(tíng yuàn):院子。
南北相通(nán běi xiāng tōng):南北两边连通。
伯父(bó fù):父亲的兄弟。
叔父(shū fù):父亲的弟弟。
小门(xiǎo mén):小型门。
厨房(chú fáng):烹饪食物的房间。
厅堂(tīng táng):大厅。
篱笆(lí bā):用竹子、木材等搭建的围墙。
墙(qiáng):围住庭院的墙。
老婆婆(lǎo pó po):年长的妇女。
婢女(bì nǚ):为主人服务的女仆。
喂奶(wèi nǎi):给婴儿喂奶。
先母(xiān mǔ):已故的母亲。
敲(qiāo):用手指或物体轻轻敲打。
回答(huí dá):作出回应。
哭起来(kū qǐ lái):开始哭泣。
流下(liú xià):流出。
轩内(xuān nèi):轩的内部。
默默地(mò mò de):默默无声地。
女孩子(nǚ hái zi):女孩。
自言自语(zì yán zì yǔ):自己对自己说话。
读书人(dú shū rén):读书的人。
《项脊轩志》译文及注释详情»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故事发生在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当时归有光只有18岁。通过描述他所居的项脊轩的变化以及几件小事,归有光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在故事中,归有光通过描写项脊轩的变化,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他描述了项脊轩的墙壁渐渐变得斑驳,屋檐上的瓦片逐渐脱落,以及房屋周围的环境逐渐荒芜。这些细节揭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也让归有光对家人的思念更加深刻。
除了对家人的怀念,归有光还通过几件小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描述了自己在项脊轩中读书的情景,以及与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的场景。这些平凡而温馨的片段,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归有光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然而,故事并没有以归有光的青春时光为终点。在经历了结婚、妻子去世以及不遇等人生变故后,归有光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归有光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使故事更加丰满和感人。
《项脊轩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读者的心灵。通过对家人的怀念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归有光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篇散文不仅是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项脊轩志》创作背景详情»
文言知识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音相近或相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现象。例如,“而”可以通“尔”。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的意思。例如,“始”有以下两个义项:
1)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另外,还有其他一词多义的例子:
2)过
①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②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3)置
①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4)而
①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②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③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5)为
①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②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③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④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6)以
①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
②以手阖门(用,介词)
③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④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7)谓
①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②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8)一
①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②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9)日
①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②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③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④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10)先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②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11)前
①前辟四窗(名词作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详情»
而生动地描绘了妻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作者的关心。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作者用“轩凡四遭火”来形容项脊轩的遭遇,这种环境的变故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损失,更是对作者内心的伤害。而后文中对项脊轩的变化的描写,如“轩中无事,惟余几破屋”、“破屋无人,独坐其间”,更加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凉。通过环境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离去和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书斋项脊轩的描写,以及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文章语言简洁自然,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一种凄凉而又深情的美感。
《项脊轩志》赏析详情»
归有光(1506~1571)是明代官员和散文家。他的字是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汉族,出生在江苏昆山。他于嘉靖十九年成为举人,但在会试中落榜了八次。之后,他搬到了嘉定安亭江上,专心读书和谈论道德,招收了很多学徒。直到他60岁时才考取了进士,之后历任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修撰《世宗实录》。他最终在南京去世。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都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被誉为嘉靖时期的三大家。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被当时的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也称赞他的散文为“明文第一”。他的著作包括《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