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唐代,很多士子都是由幕府征召并授予官职的,比如元和年间的石洪和温造。而税巽甫以一个在籍的士人的身份来到我这里已经三年了,但我却一点也不能使他得到提升。他虽然处之泰然,但我感到非常歉疚!在他离别之际,我写下这首词送行。
如今虽然未尝没有像石洪和温造那样的人才,但时代已经不同了。逢时则人才辈出,不逢时则命运如巽甫一样尘土销磨。凭借我们的交情,我和巽甫再好不过了;但我们都对官场看得很淡薄,对其中的得失又怎么能看得清呢?按理说,凭借我们的交情和我的阃帅地位,巽甫应该不难得到晋升,结果却是这样!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时代昏暗外,还有我的迂拙。巽甫经常和自己夜间在楼台上谈论军事,在春原上凭吊古迹,激昂慷慨,期望能够留下千秋功业。三年来一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
你先回去吧。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共同愿望,我已经准备好了远行的船,不久也要辞去官职回去。现在正是吴中米价廉酒甘,吴淞江上莼菜鲜嫩、鲈龟肥美的时候。我的住处和你的住处相连,不妨经常趁着月色乘船来访。既然不久之后我们就要相聚,那么,在长亭折柳送别时,又何必回首依依不舍呢?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双调,共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使用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使用五平韵。
饯:设酒席送行。
税巽甫: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处士:古代没有入仕的士人。
辟:召募,征召。
命士:名士。
略:稍微。
挽之以寸:尽力引荐,此为谦词。
不同者时:不同的是时代。
交情兰臭:形容作者与税巽甫情投意合。
绸缪:情意缠绵。
宦情:作官的心情。
期:希望。
落,凄凉。此指清贫。
姑苏台:春秋时吴国建造,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上。
吴松江:即吴淞江,源于太湖,汇入黄浦江。
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曾伯是一位在淳祐二年(1242年)担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的官员。在这个背景下,这首词应该是在他担任这个职位时创作的。小序中提到的“淮幕”指的是淮东制置使司的幕府。这首词是为了送别李曾伯的友人和幕僚税巽甫而创作的。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创作背景详情»
这里描绘了他们在家乡的生活,诗人说自己住在山水之间,有清风拂面,有花香弥漫,有鸟语悠扬,与税巽甫一同品茗赏景,共享闲暇时光。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退隐生活的向往,认为只有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最后一句“吾将谢公”是送别之意,表示诗人将与税巽甫一同离开官场,过上退隐的生活。整篇赏析通过对税巽甫的赞美和对政府的批评,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官场腐败的思考和感慨,同时展现了他对退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赏析详情»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他是南宋中晚期的名臣和词人,也是太宰李邦彦的后代。
李曾伯的词作喜欢运用慷慨悲壮的调子,表达忧时感世的情感。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指辛弃疾),被《四库提要》称赞为“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作品有《可斋杂稿》等传世之作。除了词作,他还有其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李曾伯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198年,去世于1268年。这段时间正好是南宋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