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凉州词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在唐代,七绝诗多以乐府歌词的形式存在,而凉州词就是其中之一。凉州词是按照凉州地方的乐调来进行歌唱的。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凉州是位于西北边地的地方;而从诗的内容来看,胡笳是西北地区流行的乐器。这些元素无一不与西北边塞的风情相关联。因此,这首诗可以被视为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作品。 《凉州词二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展现了他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思念故乡的心理活动。诗中写道:“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战士们在边关忍受着严寒,却渴望春风吹过,思念故乡明媚的春色。而夜晚听到胡笳声折杨柳,更加勾起了他们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中的笳声悲凉动人,让战士们难以入眠,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景物和胡笳声,展现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和思乡之情。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气象。整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通过描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描写和悲壮的氛围,展示了边关将士的坚韧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凉州词二首·其二》鉴赏详情»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出生于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是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但他的诗集并未流传下来,仅有14首诗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王翰曾经登上进士榜,他敢于直言极谏,因此被调任昌乐尉。后来,他再次被选拔出类拔萃,被任命为秘书正字。随后,他又被提升为通事舍人和驾部员外。
王翰曾经出任汝州长史,后来改任仙州别驾。在他的一生中,他以边塞诗人的身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但可惜的是,他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通过《全唐诗》中的14首诗来了解他的才华。王翰于公元72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