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船与江水背向而行,江水尚知入海为归,人却辞别旧乡而去。
船与江水背向而行:船只与江水的流向相反。
江水尚知入海为归:江水知道自己的归宿是入海。
人却辞别旧乡而去:人们却离开了自己的故乡。
水天相接处能够认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也能分辨江畔的树林。
水天相接处:指江水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返归之船:指返回的船只。
云雾之中:指江水上方的云雾。
旅途疲倦,人只能随着江舟的颠簸摇来晃去,这样的孤旅已不是第一次。
江舟:指船只。
孤旅:指独自旅行。
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遁迹僻远之地:指隐居的僻静之地。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
世间喧嚣:指世俗的喧嚣声。
远隔:远离。
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玄豹深藏远害:指隐藏在深山中的危险动物。
隐于南山的雾中:指隐居在南山的云雾之中。
注释: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到。宣城,在今安徽宣州市。板桥,板桥浦,在离建康不远的西南方,《文选》李善注引《水经注》:“”水上经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
江路:长江的水路。句:写诗人逆水向西南而行。
永:长,远。毛传:“永长。”《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归流:归向大海的江流。
骛(wù):通“鹜”,奔驰。如,鹜置,以马疾驰传递。鹜行,疾驰。引申为追求。
天际:天边,指江天相接处。
归舟:返航的船,这里指归向京城的船。南朝 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江树:江边之树。
摇摇:心神不定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毛 传:“摇摇,忧无所愬。” 孔颖达 疏:“《战国策》云: 楚威王 谓 苏秦 曰:寡人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薄。然则摇摇是心忧无所附著之意。”心情恍惚貌。
屡:副词,屡空,经常贫乏而一无所有。屡复,多次告白,后用以指贫穷、衣食不继。
禄情:怀恋俸禄。
协(xié):会意。从办从十。办,亦声。协,表示同力。十表示众多。合起来表示众人同力。本义,和睦;融洽。《书·尧典》:“协和万邦。”传:“合也。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谢朓在公元495年春天的一次旅行经历。当时,谢朓被任命为宣城太守,他从建康乘船沿长江逆流而行。这次旅行是谢朓外任的一部分,他离开了繁忙喧嚣的城市,来到了一个远离世间喧嚣的地方。
谢朓是一位受到朝廷赏识的诗人,他在这次旅行中感到非常高兴和得意。他对于能够来到这个宁静的地方感到满足和愉悦,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抒发。他可能观察到了长江两岸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壮丽。他可能也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和诗歌创作,对于能够远离喧嚣,沉浸在自然之中,他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谢朓在公元495年春天的一次旅行经历,以及他在这个远离世间喧嚣的地方感到高兴和满足的心情。这个背景为谢朓后来创作的诗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背景和情感基础。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创作背景详情»
谢朓通过“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来表达自己在旅途中的心情不安和疲惫。他在离开京邑之前经历了政治动荡,心有余悸。虽然他对故土有眷恋,但也庆幸自己能够摆脱困扰。这两句倒装句巧妙地将对故土的思念转化为自我排遣。
接下来的两句“夜雨闻铃鸟,春风识早梅”,写出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夜晚下着雨,诗人听到了铃鸟的鸣叫声,这让他感到宁静和安慰。春风吹来,他能够辨认出早开的梅花,这让他感到春天的气息和希望。这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激。
接下来的两句“江上舟行远,云中鸟去迟”,继续写江舟远行时的景物。诗人看着船在江上远行,看着云中的鸟儿飞行,感叹它们的自由和远行的勇气。这两句通过描写江舟和鸟儿来表达诗人对自由和远行的向往。
最后的两句“江山留别恨,归思入云泥”,写出了诗人对江山的留恋和对归乡的思念。他对离开的恨意和思乡的情感都深深地融入了江山和云泥之中。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的情感来表达他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和对故土的眷恋。诗人通过对江水、船只、鸟儿等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对自由、远行和归乡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开故土的不舍和思乡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详情»
谢朓的《归江》是一首描写诗人离乡别井、远离嚣尘的思乡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江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离都城的向往。
诗中的第一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行程和江水的流向相背。诗人乘船向西南行驶,而江水却向东北奔流。这种对比使人产生对江水东流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的决心。
诗中的“永”和“骛”这两个词不仅形容了逆流和顺流的不同水速,还融入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江水奔流迅速是因为它即将抵达归宿,而诗人背乡离去,行程刚刚开始,所以感觉前路漫无尽头。
接着诗人的目光转向遥远的天际:“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诗人看到江面上的船影即将消失,但仍能辨认出是归去的船只。再仔细观察,还能看到天边云雾中隐现的江畔树林,这就是彼岸,就是诗人的故乡金陵。诗人用清淡的水墨描绘出了一幅长江行旅图,通过“辨”、“识”二字烘托出诗人专注回望的神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怀恋之情。
这首诗写于公元495年,当时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从金陵出发逆流而上。在诗中,诗人没有描绘新林浦和板桥渡的景色,而是通过对江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人倦于行旅,愿意远离都城过隐居的生活,表达了远害避祸的思想。
总的来说,谢朓的《归江》通过对江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离都城的向往。诗中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鉴赏详情»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是南朝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出生在汉族的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出身于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是同族,被世人称为“小谢”。
谢朓最初担任竟陵王萧子良的功曹和文学官,成为了“竟陵八友”之一。后来他被任命为宣城太守,最终成为尚书吏部郎,又被称为谢宣城和谢吏部。
然而,在东昏侯永元初年,谢朓遭到始安王萧遥光的诬陷,被关进监狱并最终死去。
谢朓曾与沈约等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保存了200多首。这些诗作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直抒怀抱之作,其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开篇,常有佳句。此外,他的诗歌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了唐代律绝诗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