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山谷中云雾缭绕,溪水上方搭起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的西侧,询问那位刚从捕鱼归来的渔人。
这里的桃花随着流水漂流不尽,这难道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知道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吗?
注释:
桃花溪:水名,位于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述。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桃花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写景诗的来源和作者的争议。这首诗的题目在不同的文集中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为《桃花矶》,有的称为《桃花溪》。根据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认为这首诗是唐代张旭所作,而在南宋王十朋编定的《蔡端明文集》中,有一首内容与《桃花溪》相同的诗,被认为是宋代蔡襄的作品。莫砺锋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桃花溪》是蔡襄的作品的有力证据。然而,李定广对莫砺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桃花溪》的著作权应归张旭。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对于一首诗的作者身份的争议和不同观点的存在。 《桃花溪》创作背景详情»
晨何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溪的向往和好奇,他想知道桃花溪的源头在哪里,那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通过描写渔人的回答,进一步展示了桃花溪的美丽和神秘。渔人告诉诗人,桃花溪的源头在山洞中,清晨时分,桃花随着流水一起漂流,洞口处有一片明亮的光芒。这个回答让诗人更加向往桃花溪,他想象着那个洞口的光芒,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最后一句诗,“桃花源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次强调了桃花溪的美丽和宜人的环境。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溪的景色和渔人的回答,表达了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整首诗以桃花溪为背景,通过描写景色和人物的对话,展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中的桃花溪被描绘得幽静、美丽、神秘,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溪的景色和渔人的回答,让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桃花溪的美丽和神秘。整首诗以桃花溪为主题,通过描写景色和人物的对话,展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赏析详情»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曾担任常熟县尉和金吾长史的官职。张旭擅长草书,性格爱好酒,因此被世人称为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张旭的草书在当时与李白的诗歌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他的诗歌也有独特的风格,以七绝为主要形式。他与李白、贺知章等人一起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除了草书和诗歌,张旭还擅长诗歌创作,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传世书迹包括《肚痛帖》、《古诗四帖》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书法和诗歌方面的才华和独特风格。
关于张旭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约为685年至759年,具体的日期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