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夜幕降临时,我乘坐着华丽的辇车,来到这座西园漫步游玩。
两条水渠已经把整个园子浇灌得湿润,美丽的树木环绕在渠边。
低矮的树枝轻轻拂过我的羽盖,修长的树枝伸向蓝天。
疾风从车后推动车轮飞驰,飞鸟在前方愉快地盘旋。
红霞中升起一轮明月,星星点点闪烁在云天之间。
高空中洒下美丽的光彩,五彩斑斓的景象多么新奇!
我们不是赤松和子乔,谁能比得上仙人的寿命?
这样的游玩令人心情舒畅,说不定能延年益寿。
注释:
芙蓉池:邺城(今河北临漳)铜雀园中的一个景点。铜雀园位于邺城的西边,因建有铜雀台而得名,是曹操的王家园林。芙蓉即荷花。
辇(niǎn):帝王后妃乘坐的车。游:一作“遨”。
溉灌:一作“灌溉”。
嘉木:指茂密美丽的树木。通川:园中的水流。这句话指树木沿着园中的小河两岸密集种植。
卑枝:低垂的树枝。拂:轻轻地掠过。羽盖:用羽毛装饰的车篷。
修:长。摩:接触。
惊风:车辆快速行驶引起的急风。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间有圆孔,用来插轴。这里的“轮毂”指车轮的轴头。
丹霞:晚霞,呈现红色。
华星:闪耀着光辉的星星。
上天:从天空降落。
五色:青、赤、黄、白、黑,古代以这五种颜色为正色。这里指彩虹的多种颜色。一何:多么。
松乔:传说中的两位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
《芙蓉池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时的情景。当时,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并在邺城设立了官署,担任副丞相的职务。曹丕备受天下瞩目,宾客络绎不绝。在曹魏的大本营邺城,聚集了一批文士,形成了以曹丕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是这个集团的领袖人物,而曹植则是其中的重要成员。此外,还有其他的文人如建安七子也参与其中。在闲暇的日子里,他们常常一起举行酒宴,游玩,并且进行诗歌和赋文的创作。这篇诗歌可能是在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期间或之后的几年间创作的。 《芙蓉池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诗以夜游西园为主题,通过描绘芙蓉池的夜景来表达诗人的愉悦心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色彩,展现了芙蓉池的优美景色和夜空的美丽。
首先,诗人通过点明行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表达自己的愉悦心情,突出了他对夜游的浓厚兴趣。诗中的“逍遥步西园”表现了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为后文描绘的景物提供了基点。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芙蓉池的夜景,展示了其优美动人的景色。诗中的“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描绘了芙蓉池周围的环境优雅。而“卑枝”一词则具体描写了茂密葱茏的树木环绕着渠道生长,相互掩映衬托。诗中还提到了惊风扶轮毂和飞鸟翔我前,表达了诗人在行游中所见的一切都似乎在为他的到来而争相献殷勤。
然后,诗人转而描写夜空的美丽。诗中的万紫千红的晚霞和皎洁的明月,以及满天繁星的闪烁发光,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诗人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感叹上天的光彩和五彩斑斓的色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芙蓉池的夜景和夜空的美丽,展示了诗人在夜游中的愉悦心情和对美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色彩,展现了芙蓉池的优美景色和夜空的美丽,显示了诗人创作上的华丽壮大。
《芙蓉池作》赏析详情»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并与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成就,曹丕自幼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赋、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于五言诗。他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为“三曹”,至今还有他的诗集《魏文帝集》流传下来。此外,曹丕还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曹丕去世后,被追尊为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为文皇帝。他被葬于首阳陵。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