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玄武陂作诗》原文赏析

  • xuán
    beī
    zuò
    shī
  • [
    weì
    jìn
    ]
    cáo
  • xiōng
    gòng
    xíng
    yóu
    chē
    chū
    西
    chéng
  • tián
    guǎng
    广
    kaī
    chuān
    xiāng
    jīng
  • shǔ
    liú
    beī
    shēng
  • líng
    qiàn
    绿
    shuǐ
    róng
    dān
    róng
  • liǔ
    chuī
    chóng
    yīn
    绿
    xiàng
    chí
    biān
    shēng
  • chéng
    zhǔ
    wàng
    cháng
    zhōu
    qún
    niǎo
    huā
    míng
  • píng
    zǎo
    fàn
    làn
    tán
    tán
    suí
    fēng
    qīng
  • wàng
    yōu
    gòng
    róng
    chàng
    qiān
    qiū
    qíng

原文: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相关标签:写景山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好兄弟几个一块出来,把车子赶到西城门外。
广阔的田野已被开垦,无数的水渠成队成排。
谷子和高粱多么繁茂,淙淙的渠水真有气派。
菱角鸡头米盖着绿水,芙蓉的红花笑逐颜开。
柳枝披垂立一道绿墙,轻轻把池子环抱起来。
登上了小渚远望大洲,听一片鸟鸣心头畅快。
浮萍和水藻池中飘满,风吹着它们东倒西歪。
观此景叫人闲适无愁,长久的美情难以忘怀。

注释:
玄武陂(bēi):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了训练水师,在邺城西南开辟玄武池。陂,堤岸。
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
西城:指邺城之西门。
互相经:互相交通。经,经过。此为交叉之意。
黍稷:泛指农作物。黍,黄小米。稷,高粱。郁郁:茂密的样子。
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悲声:动听的响声。
菱芡(qiàn):水生植物菱角和鸡头,皆可食用。
芙蓉:荷花。丹荣:红花。
荫:树荫。
乘:登上。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洲:水中的陆地。
讙(huān):喧哗。
萍藻:水生植物浮萍和藻类植物。泛滥:广阔的样子。一作滥泛。
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倾:倒。
容与:舒缓安适的样子。
千秋情:永恒的友谊,此或仅指兄弟手足之情。 《于玄武陂作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曹丕的游宴诗多作于建安时期。当时他既是五官中郎将,又是曹操长子,建安二十二年之后又成为魏太子,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悠游自得的公子生活。这时期的诗,在极写游宴盛况及欢娱场面之后,往往也会归结到生命的感慨。《于玄武陂作》就是这时期所作的这一类诗。

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他的游宴诗多写于建安时期。在这个时期,曹丕既是五官中郎将,又是曹操的长子,享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他过着奢华而悠闲的生活,经常参加各种游宴活动。

游宴是当时士人和贵族们常常参与的社交活动,也是展示自己才华和地位的机会。曹丕在这些游宴中,亲身体验了盛况和欢娱,他的诗作也因此而产生。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宴的场景,描述了宴会的热闹和欢乐氛围。

然而,曹丕的游宴诗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欢娱之中。在描绘游宴盛况之后,他往往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感慨人生的短暂。《于玄武陂作》就是这样一首诗,它在描绘了游宴的热闹和欢乐之后,表达了曹丕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曹丕的游宴诗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些诗作不仅是对游宴场面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的表达。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曹丕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人生的理解。 《于玄武陂作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游览写景的作品。诗人以直接叙述的方式,描写了他和弟弟一同游览玄武池时所见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明确了诗人和弟弟一同出城游览的情景和游览的地点。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接下来的两句“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描写了邺城西面广阔的田地和纵横交错的河渠。然后,诗人从宏观转向微观。“黍稷何郁郁”一句由前面的“野田广开辟”一句而来,描写了田野里茂盛的庄稼。“流波激悲声”一句由前面的“川渠互相经”一句而来,描写了流水发出动听的声音。接下来的八句,诗人转向描写玄武池的各种景物:菱芡、荷花、垂柳、萍藻,叶绿花红,枝繁叶茂;池水随风波动,长洲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在诗人的描写下,玄武池的美景令人向往:田野广阔,庄稼茂盛;池水交错,波涛汹涌;绿水红花,柳荫映照;萍藻泛滥,众鸟喧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玄武池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这样美丽的景色足以使人忘记忧伤,沉浸在欢乐之中。最后的“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两句,自然地将景物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完美地结束了整首诗。

虽然这首诗属于游览宴会的诗歌,但与建安时期的其他游览宴会诗相比,却有所不同。它没有涉及宴乐,而是用自然的语言集中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后来田园诗的意味。 《于玄武陂作诗》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曹丕的照片
曹丕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并与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成就,曹丕自幼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赋、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于五言诗。他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为“三曹”,至今还有他的诗集《魏文帝集》流传下来。此外,曹丕还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曹丕去世后,被追尊为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为文皇帝。他被葬于首阳陵。

猜您喜欢

夜下征虏亭

唐代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利州南渡

唐代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百丈山记

宋代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