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夜下征虏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征虏亭是位于金陵的一座古老建筑,建于东晋时期。它坐落在石头坞,地处山脚,俯瞰着江水。这座亭子以其优美的风景而闻名,被誉为金陵的一大名胜。
公元761年的暮春,李白来到征虏亭,并登上了一艘船只,准备前往广陵游玩。在这个美丽的时刻,李白被周围的景色所感染,他的心情变得愉悦而激动。他立即开始即兴创作,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征虏亭为背景,描绘了李白在登船前往广陵的过程中所见所感。他描述了亭子屹立在山脚的壮丽景象,以及江水在亭子前流淌的情景。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旅行的兴奋和期待。
这首诗歌展示了李白的诗才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征虏亭的壮丽和美丽,以及李白在这个时刻的心情。这首诗歌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能够想象和感受到当时的景色和氛围。
征虏亭的创作背景为这首诗歌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李白的灵感来源,也是他创作的灵感之地。这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李白的创作过程,成为了他诗歌中的一部分。通过这首诗歌,读者可以了解到征虏亭的历史和美丽,以及李白对这个地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夜下征虏亭》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进行了解读。文章首先指出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江中夜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接着,文章分析了诗中的几个关键句子。第一句“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描绘了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的情景。第二句“山花如绣颊”运用了唐人风俗中的“绣颊”来形容山花,表达了山花在月色下的美丽。第三句“江火似流萤”则描绘了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灯火,给人一种闪烁的感觉。
文章指出,整首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最后,文章指出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的景物使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诗中的景观反映了作者的性格特征,展现了李白飞扬跃动的性格。
《夜下征虏亭》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