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着翠绿的群山。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人们在柳荫下等待船靠岸。广阔的沙草中,群鸥四处飞散,孤鹭展翅飞翔在万顷江田上空。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广阔的江湖上自由飘荡。
注释: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嘉陵江流经其西北面。南渡:指渡嘉陵江。
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对:一作“带”。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船桨,代指船。
“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利州南渡》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然而,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而且由于他的言辞常常得罪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他长期受到排挤和压制。因此,他只能四处流浪,成为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
这首诗是温庭筠在他流浪到利州(今天的四川广元)并渡江时所作。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和名望,只能依靠自己的才华和文学创作来寻求安慰和发泄。他的流浪生活使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可能是温庭筠在渡江时的感受和思考的抒发。他通过描绘江水的宽广和浩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苍茫和无奈。他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同江水一般,无法预测和掌控。然而,他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坚持。尽管他失意和流浪,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这首诗反映了温庭筠在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遭遇,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它是他流浪生活中的一次心灵疗愈和对命运的思考,同时也是他对自己才华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成为了温庭筠文学创作中的一颗明珠,展示了他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利州南渡》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描写嘉陵江畔的景色为主线,通过描绘江面、江岛、山岚等自然景物,展示了江边的宁静和美丽。诗人以日暮时分的渡江情景为背景,写出了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以及等待渡船返回的人们。接着,诗人描绘了船过沙滩惊散了鸥鸟的情景,以及江田上一只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这一联通过数量词的运用,深化了诗境,强调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放浪江湖的愿望,展示了他内心的遐想和归隐之志。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利州南渡》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