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上山采摘薇草,黄昏时感到饥饿。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溪谷中风很多,霜露沾湿了衣服。
野雉(zhì)群雊,猿猴相追。
野生的雉鸟叫声此起彼伏,猿猴相互追逐。
雊:读如够,野鸡叫。
还望故乡,郁何垒(lěi)垒!
回望故乡,心中郁结如山峰般高耸!
垒:通“崛”,高耸。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高山上有悬崖,林木上有枝叶。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忧愁来临无处可避,无人能理解。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人生如同寄居,为何要多愁善感?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如今我不快乐,岁月如飞驰而过。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江水汤汤流淌,其中有船只行驶。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随着波浪回旋停泊,有如客人游玩。
转薄:回旋停泊。薄,通“ 泊 ”。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qiú)。
骑着我优良的马匹,身上穿着轻薄的皮袍。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驰骋奔驰,只为了忘却忧愁。
《善哉行·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 雊:读音为“够”,指野鸡的叫声。
- 转薄:指船只在水中转向并停泊。
- 泊:与“薄”通用,指船只停泊的动作。
《善哉行·其一》注释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曹丕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荒郊野外的景象。作者在采摘野豌豆苗时感受到了饥饿和寒冷,溪谷中的风和霜露让人感到非常寒冷。山野中野鸡的叫声和猿猴的追逐声充斥着整个山野。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禁让人回望故乡,但故乡又在何方?作者的忧郁如同一块石头堆积在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树都有树枝,但作者内心的忧愁又是从何而来呢?没有人知道。
诗中表达了人生只是暂时寄托于人世,为何要如此忧愁呢?即使不快乐,时间也会继续流逝。就像河中的小舟,随着水波流转,也不知道会停在哪里,这就好比我们的人生,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停泊。
最后,作者决定披上皮裘,骑着良马,在飞驰中暂时地忘却人生的烦恼。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曹丕是一个颇有诗意的人。在荒郊野外远离故土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莫名的忧愁,但这忧愁从何而来、到何而止,谁也不知道。而人生似乎也如同这忧愁一般,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到何而止。因此,暂时地忘却它,不去想它,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善哉行·其一》鉴赏详情»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并与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成就,曹丕自幼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赋、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于五言诗。他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为“三曹”,至今还有他的诗集《魏文帝集》流传下来。此外,曹丕还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曹丕去世后,被追尊为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为文皇帝。他被葬于首阳陵。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
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
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
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极无两致,尽不可益。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
炳若缛绣,悽若繁絃。
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
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
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
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
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
虽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
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
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
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
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
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俯殆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
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
塗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
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被金石而德广,流管絃而日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