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
补充译文: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
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补充译文:美好的梦想难以实现,心中的遗憾难以平息,窗外的雨不管忧愁的人是否喜欢听,仍然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亮才停了下来。
注释: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名。
补充注释:长相思是一首词牌名,也是一首唐代教坊曲名。
一更更:一遍遍报时的更鼓声。
补充注释:一更更指的是一遍遍报时的更鼓声。
恨,遗撼。
补充注释:恨的意思是遗憾,遗撼的意思是难以平息。
道:知。
补充注释:道的意思是知道。
阶:台阶。
补充注释:阶指的是台阶。
《长相思·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诗人早年的经历和创作情境。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诗人年轻时期。在这个时期,诗人经历了多次尝试却未能获得成功的经历,使他感到沮丧和困惑。由于这种挫折感,诗人开始漂泊异乡,寻找新的灵感和机会。然而,他的心情仍然低落,无法入眠。正是在这个阴雨连绵的夜晚,诗人的内心被激发出强烈的情感,他借此机会创作了这篇作品。这篇作品可能是诗人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感悟,也可能是他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整个创作背景强调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长相思·雨》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词曲《雨》的解读和分析。词曲《雨》描绘了一个相思之人在雨夜中整夜难眠,听着雨打芭蕉的情景。词人通过描写雨声、孤灯和芭蕉等细节,表达了自己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词曲中使用了淡语和音韵的手法,使得词曲在吟咏时具有音乐上的美感。首句“一声声,一更更”形容了雨声,通过连续重复的用字,描绘了雨声断断续续的特点,使得描写更加形象生动。词曲中的“窗外芭蕉窗里灯”一句,通过孤灯和雨声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孤独的心情。而“芭蕉”一词则暗示了雨打芭蕉的声音,使得雨声更加响亮。
词曲中的“此时无限情”一句,直接表达了词人的心情。然而,“无限”二字又使得这种直言显得暖昧模糊,只知道情意无限,心事无边,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心事使得词人长夜难眠,寂寞听雨。
词曲中的“梦难成,恨难平”一句,通过两个“难”字突出了词人的愁苦心情。因为难以入睡,所以词人说“梦难成”,连暂时逃避到好梦中去都是一种奢望。而情感在心头辗转,加上一夜风雨的触动,使得词人的愁思难以平息,所以说“恨难平”。然而,雨却不管这些,它“不道愁人不喜听”,只管“空阶滴到明”,说明词人一夜未眠。整首词曲中的雨声“一声声,一更更”,凄凄凉凉,仿佛词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
整首词曲中没有一处提及“雨”字,但是处处都是雨。词人将雨声与听雨之人的心情融合得毫无痕迹,显示出了词人高超的运笔功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词曲《雨》成功地表达了相思之人在雨夜中的孤寂和愁思。
《长相思·雨》赏析详情»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卒年,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在哲宗元佑时期,他以其诗赋才华而被人称道。根据王灼的《碧鸡漫志》卷2的记载,他在元佑时期已经是一位老练的诗赋手。然而,尽管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中举,因此他决定放弃仕途,放纵自己的情感,沉溺于歌唱和饮酒之中。他自称为“大梁词隐”。在徽宗政和初年,他被召试补官,并被任命为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年),他被任命为下州文学。他擅长音律,能够自己创作新的曲调。他的词学受到了柳永的影响,至今存有他的27首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