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
不要总是依靠在栏杆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注释: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评价,该词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通过一波三折的叙述,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首先,上片的前两句描写了客中值上元灯节的情景。词中的“雪尽”暗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接着引用《吕氏春秋。贵信》中的话,说明春天的到来需要风的信守,否则花朵无法繁盛。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是赏灯的时候。词中提到的“灯期”中的花信指的是“小桃”,在上元节前后开放,形状像垂丝海棠。欧阳修在咏小桃的诗中写道“初见今年第一枝”,这里也是指小桃花的开放。所谓“惊动”,即是指春天到来,南楼上的人从梦中惊醒。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写的是倚在南楼栏干上的人,词意有所转折。这个人独自倚在栏干上,必然不是在人群中游玩,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无法确定。
过片的“莫把栏干频倚”进一步揭示了归思之切。强调不要频繁地倚在栏干上,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对故国的望眼。接下来的“何处是京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明他欲罢不能。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便是望而不见。这句似乎暗示了李太白的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既描写景色又寄托了慨叹之情,具有比喻的意义。
整首词清雅情深,堪称词人的代表作。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赏析详情»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卒年,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在哲宗元佑时期,他以其诗赋才华而被人称道。根据王灼的《碧鸡漫志》卷2的记载,他在元佑时期已经是一位老练的诗赋手。然而,尽管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中举,因此他决定放弃仕途,放纵自己的情感,沉溺于歌唱和饮酒之中。他自称为“大梁词隐”。在徽宗政和初年,他被召试补官,并被任命为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年),他被任命为下州文学。他擅长音律,能够自己创作新的曲调。他的词学受到了柳永的影响,至今存有他的27首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