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原文赏析

  • shū
    biān
    shì
  • [
    táng
    dài
    ]
    zhāng
    qiáo
  • diào
    jiǎo
    duàn
    qīng
    qiū
    zhēng
    rén
    shù
    lóu
  • chūn
    fēng
    duì
    qīng
    zhǒ
    bái
    luò
    liáng
    zhōu
  • bīng
    qióng
    biān
    yǒu
    yóu
  • fán
    qíng
    shuǐ
    cháng
    yuàn
    xiàng
    nán
    liú

原文: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边塞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
调角:吹奏号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书边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自肃宗以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河西和陇右地区长期被吐蕃所占领。然而,在公元851年,沙州的民众起义领袖张议潮带领军队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因此,唐宣宗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随后,在公元857年,吐蕃将领尚延心投降唐朝,使得河湟地区也完全归属于唐朝。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上述情况之后。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成功收复了河西和陇右地区,以及河湟地区。这些地区的收复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在西北边疆的巩固和扩张。这种背景下,诗人可能会以这些胜利为题材,表达对唐朝的赞美和对边疆地区的关注。诗人可能会描绘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勇敢的将士以及唐朝统治的稳定和繁荣。这首诗可能会充满豪情壮志,展现出唐朝的威严和边疆地区的重要性。 《书边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但可以理解为边塞地区的河流。作者将蕃情比喻为水流,表达了自己对于蕃情的向往和渴望。同时,将水流向南流的愿望与作者对于蕃情的向往相结合,使整首诗更具有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整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清秋季节的角声、征人倚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等景物,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安宁和宜人的气氛。同时,通过对王昭君的墓地和凉州地带的描写,表达了对于民族团结和边塞地区安定的向往。最后,通过比喻将蕃情比作水流,表达了作者对于蕃情的向往和渴望。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读者带入到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中。同时,诗中蕃情的描写也使整首诗更具有情感和思想的深度,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边塞地区的向往和渴望。

《书边事》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张乔的照片
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是今安徽贵池人。他在懿宗咸通年间考中进士,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一起被称为“咸通十哲”。黄巢起义爆发时,张乔选择隐居在九华山,直至去世。

张乔的诗作主要以山水自然为题材,风格清新雅致,充满巧思。他的诗作与贾岛的风格相似,都具有清雅的特点。

尽管张乔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咸通十哲之一,他的诗作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以及对清新雅致的追求。虽然他的生平事迹不为人所知,但他的诗作仍然被后人传颂。

猜您喜欢

河湟有感

唐代 司空图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代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上曲二首

唐代 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