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牧童》译文及注释详情»
《牧童》是一首描绘牧童晚归休憩的诗歌。诗中通过描写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等元素,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景象。诗歌中既有景物的描绘,也有人物的刻画,同时还通过声音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眼中的牧童生活的辛劳和恬静。
诗中的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通过视觉的感受,描绘了原野上茂盛的草色,给人一种平缓舒适的感觉。这里的“铺”字更加突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的广阔。
接着诗中写道“笛弄晚风三四声”,通过听觉的感受,描绘了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这里的“弄”字表现了一种情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风中笛声的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诗中的“归来饱饭黄昏后”转而描写了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时分。接着诗中写道“不脱蓑衣卧月明”,描绘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诗人通过描述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牧童自由自在的形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和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诗中的草场、笛声、月夜和牧童等元素,如同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这首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诗歌通过描绘牧童的闲逸与舒适,委婉劝说人们远离繁忙的都市生活,回归田园,过上无欲无求的生活。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牧童》赏析详情»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的原名是吕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他被世人尊称为吕祖或纯阳祖师,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关于吕岩的出生地,早期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而元代以后的说法比较一致,认为他是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也有一些说法称他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关于吕岩的生平,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吕岩是一个修道成仙的道士。他精通道术,擅长炼丹炼器,能够驱鬼降妖,治病救人。他的道行高深,被尊为纯阳祖师。
吕岩在民间传说中常常与其他八仙一起出现,他们一起行侠仗义,帮助百姓解决各种问题。吕岩被描绘成一个仙风道骨、仁义宽厚的人物形象,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关于吕岩的死亡,历史上也没有确切的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吕岩在修炼成仙后,乘坐一朵祥云飞升而去,成为了仙界的神仙。他的去世被视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成为了人们崇拜和祭祀的对象。
总结起来,吕岩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被尊称为吕祖或纯阳祖师。他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说法,早期的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后来的说法认为他是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者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