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魏国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
注释: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经商。
长(zhǎng)厚:品行敦厚(厚:宽厚)。
盗:贼。
乃:原来。
素:向来。
邪:同“耶”,表疑问、反问语气。
十千:指十贯铜钱。
去:离开,使去:拿走。
延:聘请。掖:教育。
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足:足够。
卒:最后,最终。
物:人。
既:已经。
忤(wǔ)物:做事情违背天理和人情。忤:违反、抵触的意思。
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诘:追问。
负:背。
颇:很
掖:教育
《于令仪诲人》译文及注释详情»
《于令仪济盗成良》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于令仪的故事,传达了一种宽容、原谅和向善的价值观。故事中,于令仪以自己的言行教诲周围的人,并用宽厚的心感化了一个盗贼,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故事中的于令仪是一个智慧和善良的人,他并不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轻易下结论。当他发现一个盗贼时,他并没有急于惩罚他,而是冷静地分析了事件的原因。他发现这个盗贼是因为生活困顿而不得已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于令仪并没有对他进行指责,而是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通过与盗贼的交流,于令仪用自己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告诉盗贼,只有通过正当的努力和诚实的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尊重。于令仪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温暖,让盗贼感受到了他的善意和关怀。最终,盗贼被于令仪的言行所打动,决定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对别人下结论。我们应该学会分析事件的原因,理解别人的处境,并用宽容和原谅的心态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于令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他不仅教育了盗贼,也给周围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宽容和善良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激发了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向善之心。
总之,故事《于令仪济盗成良》通过讲述于令仪的故事,传达了宽容、原谅和向善的价值观。通过分析事件的原因,用宽容和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以善良和智慧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于令仪诲人》赏析详情»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他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在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被任命为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废除了淫祠之屋,建立了伯夷叔齐庙,以表彰贵德尚贤的价值观。这一举动使他声名远扬。
除了以上信息,关于王辟之的出生和死亡时间,目前没有具体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