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他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在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被任命为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废除了淫祠之屋,建立了伯夷叔齐庙,以表彰贵德尚贤的价值观。这一举动使他声名远扬。
除了以上信息,关于王辟之的出生和死亡时间,目前没有具体的记录。
王辟之:一位廉洁勤政的官员
王辟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任期间取得了卓越的政绩,使境内人民安居乐业。他以廉洁勤政、务实爱民而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在1095年,王辟之被任命为忠州知州。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柔良政策,打击奸滑之徒,使境内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一次,他的手下官吏受贿,有人在告发这个官吏时也将王辟之一并告了。然而,王辟之并未动摇,他对上级调查人员说:“白头老翁安能畏吏苛民耶?”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清白和对老百姓的保护。最终,上级查明了事实真相,证明了王辟之的清白。
王辟之对古代先贤非常敬佩,他修建了“四贤祠”,以纪念曾经在忠州做官的刘晏、陆贽、李吉甫和白居易。他以这些名官为榜样,努力兴旧起废,廉洁勤政,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在1097年,王辟之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他回到家乡临淄后,选择隐居在渑水河畔,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渑水是临淄的一条河流,附近有着丰富的齐文化内涵。王辟之经常与朋友们在这里欢宴,畅谈风土人情和官场趣闻。他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了《渑水燕谈录》十卷,成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王辟之的廉洁勤政和对百姓的关怀,使他成为北宋时期备受尊敬的官员。他的政绩和退隐后的文学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辟之生平详情»
王辟之的作品《渑水燕谈录》是一部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历史研究著作。这本书为后世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王辟之长期在北宋担任基层地方官吏,与官场人士交往频繁,因此对统治阶级内部的传闻故事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熟悉。
《渑水燕谈录》的前半部分记录了许多明君和贤臣的历史事迹,如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和“开卷有益”,滕子京修建岳阳楼并被誉为“治最为天下第一”,王安石力主革新变法,司马光品行高尚,范仲淹忧国忧民,狄青和寇准等名将和名臣的事迹都被详细记录下来,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同时,王辟之也是一位文人,对诗人、书画家等文艺界的轶闻趣事非常关注。他在书中记录了苏轼、欧阳修、尹洙、苏辙等著名文学家的事迹,还提到了李成等山水画家和柳永等著名词人。这些记录为研究宋代文学史和书画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渑水燕谈录》中的“官制”、“贡举”、“文儒”等部分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官制和科举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此外,书中的“歌咏”和“书画”部分记录了许多诗人和书画家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理论,对研究宋代文学史和书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辟之是临淄人,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临淄度过。因此,《渑水燕谈录》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北宋时期临淄及周边地区的人和事。例如,书中提到了临淄人贾公疏以著书扶道为己任,著有《山东野录》七篇;还记录了临淄长寿老人麻希孟教子有方、少寡情欲的事迹;以及博学醇德的临淄名儒赵师民等。书中还详细记载了范仲淹在知青州的事迹,共有近十条记录。这些内容丰富的记录为研究临淄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还在有意无意之间创造了几个第一,这在瓦当的收藏和研究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具有极大的意义。例如,他在书中提到了秦武公在凤翔宝鸡县界建造羽阳宫的事情,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到这个历史事件。此外,他还记录了临淄居民权氏在县门东百步处发现古铜瓦的事情,这是瓦当收藏和研究史上的又一个第一。
总之,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是一部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历史研究著作。它为后世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尤其对于一些政治家、文学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东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也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举制度、宋代文学史和书画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王辟之贡献详情»
《渑水燕谈录》是一部由王辟之所著的十卷本小说。这本小说被收录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名书籍中,被归类为子部小说家类。
《渑水燕谈录》分为十七个类别,包括“帝德”、“谠论”和“名臣”等。在自序中,王辟之提到:“我闲暇时与贤者交谈,有所取者,我会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已经记下了三百六十多个事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提到:“经过考证,这本书记载了绍圣以前的各种杂事”,但是记载的事情“并不完全准确”。例如,“谁传佳句到幽都”这句诗原本是苏辙所作,但是被错误地归为张舜民的作品。柳永曾经因为在中宫献上《醉蓬莱》一词而被仁宗斥责,但是被错误地记为仁宗大为欣赏。
《渑水燕谈录》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之间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物思想的重要资料。然而,由于记载的准确性存在问题,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不可盲目接受书中的内容。
王辟之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他的贡献不可忽视。他通过与贤者的交谈,记录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事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然而,他也承认了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也是他对读者的诚实和负责任的表现。
总的来说,《渑水燕谈录》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书籍。它记录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物思想的窗口。然而,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不可盲目接受书中的内容。同时,我们也要对王辟之的努力和诚实表示赞赏,他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尽管其中存在一些错误。
王辟之著述详情»
王辟之是一位站在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立场上的作者。他在他的作品中歌颂了爱民尊贤、勇于纳谏的明君以及廉洁务实、克己奉公的清官。他也赞美了一些文学家高洁傲岸的品质和灵敏机智的创作才华。同时,他对弄虚作假、不切实际、残害百姓等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在《卷一·帝德》中,王辟之记载了一个关于宋真宗的故事。宋真宗对一个外放到地方做官的郎官印象很好,称赞他品德高尚,做事得体,并答应在合适的时机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然而,这个郎官回京之后却托关系,走后门,到处行贿当朝重臣。当真宗得知此事后,他没有重用提拔这个郎官。这个故事展现了宋真宗对那些跑官要官者的憎恨,同时也赞扬了宋真宗坚持原则的品格。这个故事对今天的人们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要坚守原则,不要利用关系和行贿来谋取私利。
另外,在《卷二·谠论》中,王辟之记载了一个关于宋仁宗的故事。当时京城出现了日食,但由于阴云密布,京城的人都没有看见。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以此奏请皇帝,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但现在在京城却没有看到,这说明皇帝吉祥,天下太平,应该大宴群臣,庆贺一下。然而,司马光劝谏皇帝说:“日食,全国其他地方都看见了而唯独京城看不见,老天好像在说皇帝您正在被阴邪小人所蒙蔽,天下人都知道而唯独朝廷不知道,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不应庆贺。”宋仁宗听从了司马光的劝告,没有进行劳民伤财的祝贺仪式。这个故事展现了司马光仗义执言、耿直机敏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宋仁宗勇于纳谏、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精神。这个故事彰显了贤相和明君的风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辟之的作品中,他通过这些故事和描写,表达了他对封建士大夫道德的理解和追求。他对于那些品德高尚、廉洁奉公的官员和明君给予了赞美,同时对于那些弄虚作假、不切实际、残害百姓的人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价值。
王辟之写作特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