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特色:
                            
                            王辟之是一位站在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立场上的作者。他在他的作品中歌颂了爱民尊贤、勇于纳谏的明君以及廉洁务实、克己奉公的清官。他也赞美了一些文学家高洁傲岸的品质和灵敏机智的创作才华。同时,他对弄虚作假、不切实际、残害百姓等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在《卷一·帝德》中,王辟之记载了一个关于宋真宗的故事。宋真宗对一个外放到地方做官的郎官印象很好,称赞他品德高尚,做事得体,并答应在合适的时机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然而,这个郎官回京之后却托关系,走后门,到处行贿当朝重臣。当真宗得知此事后,他没有重用提拔这个郎官。这个故事展现了宋真宗对那些跑官要官者的憎恨,同时也赞扬了宋真宗坚持原则的品格。这个故事对今天的人们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要坚守原则,不要利用关系和行贿来谋取私利。
另外,在《卷二·谠论》中,王辟之记载了一个关于宋仁宗的故事。当时京城出现了日食,但由于阴云密布,京城的人都没有看见。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以此奏请皇帝,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但现在在京城却没有看到,这说明皇帝吉祥,天下太平,应该大宴群臣,庆贺一下。然而,司马光劝谏皇帝说:“日食,全国其他地方都看见了而唯独京城看不见,老天好像在说皇帝您正在被阴邪小人所蒙蔽,天下人都知道而唯独朝廷不知道,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不应庆贺。”宋仁宗听从了司马光的劝告,没有进行劳民伤财的祝贺仪式。这个故事展现了司马光仗义执言、耿直机敏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宋仁宗勇于纳谏、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精神。这个故事彰显了贤相和明君的风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辟之的作品中,他通过这些故事和描写,表达了他对封建士大夫道德的理解和追求。他对于那些品德高尚、廉洁奉公的官员和明君给予了赞美,同时对于那些弄虚作假、不切实际、残害百姓的人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价值。
                        
王辟之简介: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他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在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被任命为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废除了淫祠之屋,建立了伯夷叔齐庙,以表彰贵德尚贤的价值观。这一举动使他声名远扬。
除了以上信息,关于王辟之的出生和死亡时间,目前没有具体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