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原文赏析

  • pín
  • [
    táng
    dài
    ]
    qín
    tāo
  • péng
    mén
    weì
    shí
    luó
    xiāng
    tuō
    liáng
    meí
    shāng
  • shuí
    fēng
    liú
    gāo
    diào
    gòng
    lián
    shí
    shì
    jiǎn
    shū
    zhuāng
  • gǎn
    jiāng
    shí
    zhǐ
    kuā
    zhēn
    qiǎo
    shuāng
    meí
    dǒu
    huà
    cháng
  • hèn
    nián
    nián
    jīn
    xiàn
    线
    weí
    rén
    zuò
    jià
    shàng

原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女子生活哲理怀才不遇忧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懂得华丽丝绸的芳香,想要通过媒人来找个好婚姻更感到悲伤。
谁能够欣赏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流行的朴素妆扮。
敢夸自己手指灵巧,能够绣出精美的针线作品,决不会整天为了争长比短而修饰眉毛。
非常懊恼地恨着每年手里拿着金线绣花,都是为了富人家的小姐做嫁衣裳。

注释:
蓬门:用蓬茅编织的门,指穷人家。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
拟:打算。托良媒:请好的媒人帮忙。
益:更加。
风流高格调:指高雅的妆扮。风流:指优雅的姿态。高格调:高尚的品格和情调。
怜:喜欢,欣赏。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为“时世妆”,又称为“俭妆”。时世:当时的时尚。
针:《全唐诗》作“偏”,注解中写作“一作纤”。
斗:比较,竞赛。
苦恨:非常懊恼。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表示刺绣的意思。 《贫女》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诗中的主人公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意思是说: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意思是说: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相对立的位置上,通过她的内心独白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寄人篱下的感受。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贫穷士人的无奈和不平,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贫女》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秦韬玉的照片
秦韬玉

秦韬玉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他的字号是中明,也有一作仲明。他出生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市)或者可能是郃阳(今陕西合阳)。他出生在一个尚武世家,他的父亲是左军军将。

秦韬玉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对词藻的天赋,擅长歌吟。然而,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成功,未能获得进士的资格。后来,他谄媚附和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成为他的幕僚,担任官丞郎和盐铁判官。

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随着唐僖宗一同逃往蜀地。在中和二年(882年),他被特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并被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和神策军判官。当时的人们戏称他为“巧宦”。

然而,秦韬玉的后续事迹不为人所知,他的去世时间和地点都没有记录下来。

猜您喜欢

行露

先秦 佚名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

近现代 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戊辰即事

宋代 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