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原文赏析

  • qìn
    yuán
    chūn
    ·
    bǐng
    dēng
    duō
    jǐng
    lóu
    zhaī
    yùn
  • [
    sòng
    dài
    ]
    céng
  • bǐng
    dēng
    duō
    jǐng
    lóu
    zhaī
    yùn
    tiān
    xià
    guān
    jiāng
    liǎng
    shān
    xióng
    zhōu
    duì
    qíng
    yān
    cuì
    tāo
    fān
    xuě
    sài
    cǎo
    paī
    paī
    fēng
    zhōu
    chūn
    chūn
    lái
    cháo
    shēng
    cháo
    luò
    xié
    yáng
    rén
    lóu
    kān
    lián
    chù
    chàng
    yīng
    xióng
    bái
    kōng
    diāo
    qiú
  • huái
    tóu
    shàng
    qián
    liú
    shuí
    weí
    zhōng
    yuán
    zhàn
    shōu
    wèn
    zhī
    jīn
    rén
    ān
    shí
    qiě
    róng
    lǎo
    hái
    fǎng
    访
    qiū
    ōu
    mián
    shā
    qiáo
    chàng
    wǎn
    guǎn
    rén
    jiān
    bàn
    diǎn
    chóu
    weī
    lán
    wài
    miǎo
    cāng
    guī
    xiū

原文: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相关标签:抒怀怀才不遇感慨沁园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怒涛翻滚如雪,边塞草木深深,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水上游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注释:
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
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
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
翻:一作“如”。
离离(lí):草深的样子。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
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
堪怜:可怜。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淮(huái)头:淮水的上游。虔刘:劫掠。
安石:谢安石,即谢安。
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
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危栏:高楼的拦杆。
渺(miǎo):水长的意思。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无极:无尽。
去去休休:走吧,回去算了。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246年,也就是宋淳熙六年。词人吴潜当时已经48岁,担任两淮元帅的职务,掌握一定的兵权。与他同时代的还有曾伯,曾伯的官职是左丞相,年纪比吴潜要大一些。吴潜之前创作了一首名为《沁园春·多景楼》的词,而曾伯则是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创作了自己的词。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人通过描写多景楼所观察到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困惑和无奈。整篇词没有消沉之感,而是充满了感慨和悲凉。

在上片中,词人通过描绘江面、远山、烟波、怒涛、塞草和行船等景象,展现了壮志豪情和气势宏伟。词人运用生动的笔触,将江涛的气势和江边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粉碎了词人的抱负,使他感到悲从中来。他感叹岁月匆匆消逝,自己却只能倚楼凝望斜阳。词人的愤懑和无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令人动容。

下片中,词人自比谢安,表达了自己志愿出征、领导抗战的愿望,但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的壮志难以实现。于是,词人决定退而求隐,归隐到浮丘去。他构想了归隐生活的幻景,描述了闲适、安然的生活状态。最后,词人倚栏远眺,深思国运难回,英雄失志,下定决心归隐。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困惑、无奈、愤懑和决心。同时,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增加了词的艺术感和感染力。整篇赏析情感起伏有致,令人动容。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李曾伯的照片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他是南宋中晚期的名臣和词人,也是太宰李邦彦的后代。

李曾伯的词作喜欢运用慷慨悲壮的调子,表达忧时感世的情感。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指辛弃疾),被《四库提要》称赞为“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作品有《可斋杂稿》等传世之作。除了词作,他还有其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李曾伯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198年,去世于1268年。这段时间正好是南宋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成就。

猜您喜欢

送杜审言

唐代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昭君怨·梅花

宋代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三闾祠

清代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