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怒涛翻滚如雪,边塞草木深深,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水上游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注释:
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
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
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
翻:一作“如”。
离离(lí):草深的样子。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
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
堪怜:可怜。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淮(huái)头:淮水的上游。虔刘:劫掠。
安石:谢安石,即谢安。
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
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危栏:高楼的拦杆。
渺(miǎo):水长的意思。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无极:无尽。
去去休休:走吧,回去算了。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246年,也就是宋淳熙六年。词人吴潜当时已经48岁,担任两淮元帅的职务,掌握一定的兵权。与他同时代的还有曾伯,曾伯的官职是左丞相,年纪比吴潜要大一些。吴潜之前创作了一首名为《沁园春·多景楼》的词,而曾伯则是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创作了自己的词。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人通过描写多景楼所观察到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困惑和无奈。整篇词没有消沉之感,而是充满了感慨和悲凉。
在上片中,词人通过描绘江面、远山、烟波、怒涛、塞草和行船等景象,展现了壮志豪情和气势宏伟。词人运用生动的笔触,将江涛的气势和江边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粉碎了词人的抱负,使他感到悲从中来。他感叹岁月匆匆消逝,自己却只能倚楼凝望斜阳。词人的愤懑和无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令人动容。
下片中,词人自比谢安,表达了自己志愿出征、领导抗战的愿望,但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的壮志难以实现。于是,词人决定退而求隐,归隐到浮丘去。他构想了归隐生活的幻景,描述了闲适、安然的生活状态。最后,词人倚栏远眺,深思国运难回,英雄失志,下定决心归隐。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困惑、无奈、愤懑和决心。同时,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增加了词的艺术感和感染力。整篇赏析情感起伏有致,令人动容。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赏析详情»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他是南宋中晚期的名臣和词人,也是太宰李邦彦的后代。
李曾伯的词作喜欢运用慷慨悲壮的调子,表达忧时感世的情感。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指辛弃疾),被《四库提要》称赞为“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作品有《可斋杂稿》等传世之作。除了词作,他还有其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李曾伯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198年,去世于1268年。这段时间正好是南宋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