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演习场上,军纪严明,军容肃整,万马齐喑。随着一声号角声响,全军立即开始行动。秋日的平原如同手掌,而那枪林刀丛则像手指一样突出挺立其上,队队铁骑奔驰,速度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而检阅官张路分正端坐在油幢军帐之中,他按照兵法指挥着外面的千军万马,手执羽扇,神态从容,身着轻裘缓带,大有儒将之风。诸君可否知道,此人(张路分)不但是天生的将种,还颇富文才诗情。
他文思敏捷,诗才横溢,书写时笔走龙蛇,落笔后则风雨为之惊,四座为之倾。他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万里封候,印金如斗,但这些并不足以平心意。他时时在拭擦腰间的宝剑,决意要驱散金兵,将那金人首领拿下斩首,否则就心意不能平。傍晚归来,那随军乐队所演奏的鼓乐,听起来却已经带上了那沙场上的边声。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
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油幢:油布制的帐幕。
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戎韬指的是兵法。
羽扇从容:三国时诸葛亮常手执羽扇,从容指挥战事。裘带轻:即轻裘缓带,用羊祜故事。羊祜是西晋人,出镇襄阳十年间,他轻裘缓带,身不披甲,有儒将之风。
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的地方。
龙蛇:喻书法。
惬:满足,畅快。
吹毛剑:指锋利的剑。
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古代,军队经常在秋天进行演习,这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活动。在演习期间,军队会进行各种训练和检阅,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而在这个过程中,军队的长官会亲自到场,进行检阅和指导。这个活动被称为“秋阅”。
在宋代,有一位姓张的将领,名叫张路分。他担任着路分都监的职位,是宋代军事长官中的重要人物。然而,关于他的生平和事迹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我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在某个秋天的演习中,偶然目睹了张路分进行“秋阅”的情景。他看到了这位爱国将领亲自检阅士兵,指导他们的训练和战斗技巧。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词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于是,词人萌发了写下这首词的念头。他想通过这首词表达对张路分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想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之情。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张路分的英姿飒爽和军队的训练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纪律。
通过这首词,词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军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保卫之中。这首词成为了一首爱国之作,传颂了张路分的英名和军队的荣耀,也成为了人们对军队的赞美和敬仰之词。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该词以北伐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统一全国的渴望和关注。文章首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阅开始前的景象,通过描写“万马不嘶”和“一声寒角”的嘹亮响起,展现了整肃的军容和肃杀的氛围。接着,通过“枪刀突出”和“人在油幢”两个侧面的描写,展示了演兵场上的盛况和将领的仪态。然后,通过“君知否”三句,点出了张路分参加过诗人集会的经历,展现了他善于用兵治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
下片则承接上片,写张路分的文采飞扬和才思敏捷,强调了他能文能武的特点。接着,通过描写拂拭佩剑的动作,表现了他不甘于平凡的志向。最后三句描写了秋阅结束时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慨,通过“归来晚”一句表达了演习时间之长,而“随军鼓吹”听起来也好似“边声”,展现了作者北伐抗金的迫切心情和期望朝廷尽早出兵的急切心情。
整篇赏析认为该词风格豪放,极具画面感,是宋词中描写军事场面的优秀作品。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赏析详情»
刘过(1154~1206)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出生在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长大。他去世于江苏昆山,现在他的墓仍然存在。
刘过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选,因此他流落江湖,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得到了陆游和辛弃疾的赏识,他也与陈亮、岳珂交好。他的词风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对金朝的抗争和追求自由的豪情壮志。他与刘克庄、刘辰翁一起被称为“辛派三刘”,也与刘仙伦一起被称为“庐陵二布衣”。他的作品有《龙洲集》和《龙洲词》。
幕府增辉,前度刘郎,又还到来。看芙蓉池畔,神凝秋水,绮罗丛里,欢动春雷。彩笔新题,金钗半醉,当日英雄安在哉。开筵处,是真仙福地,不着纤埃。
堪怜倦客情怀。听吹竹弹丝金奏谐。有黄花插鬓,何妨欹帽,绿橙醒酒,莫惜空罍。坐上疏狂,帘间姝丽,应想横波一笑回。停杯久,待娇歌缓劝,归骑休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