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花·春日送别》原文赏析

  • zhī
    huā
    ·
    chūn
    sòng
    bié
  • [
    yuán
    dài
    ]
    liú
    tíng
    xìn
  • yáng
    liǔ
    fēng
    diǎn
    diǎn
    huā
    suí
    huā
    bàn
    luò
    fēng
    chèn
    liǔ
    tiáo
    shū
  • chūn
    shì
    chéng
    nài
    chūn
    guī
    chūn
    guī
    tài
    shì
    wèn
    dōng
    jūn
    shuí
    kěn
    yīng
    huā
    zuò
    zhǔ

原文: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相关标签:一枝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杨柳在微风中轻轻飘荡,梨花在细雨中绽放。雨点随着花瓣飘落,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清爽。春天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能够留住它。为什么春天走得这么快?请问司春的东君,谁能够主宰春天的景物。

注释:东君:传说中负责掌管春天的神灵。
莺花:指春天的景物,包括鸟儿的歌唱和花朵的盛开。 《一枝花·春日送别》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第一曲的分析。全曲以景为起点,然后抒发情感,通过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达到艺术上的境界。

文章首先称赞了这首曲子的曲辞,形容其语言极其优美。开头四句以“春日”为题,用细腻而华丽的笔墨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托着杨柳,使杨柳更加风流;雨衬托着梨花,使梨花更加圣洁。杨柳随风摇曳,梨花带着雨水,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相互衬托,相得益彰。风是轻柔的“丝丝”风,雨是细小的“点点”雨,这两个叠词将春天特有的柔美和甜蜜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隐含着柳树像风一样摇曳,花朵像雨一样飘落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将诗意融入曲中,通过对仗的艺术手法使春景图更加鲜明,色调更加和谐。

接下来的“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梨花瓣因为雨而落下,更因为风而飘散;柳树的枝条稀疏,因为风的拂动,也因为雨的洗涤。花朵落下,柳树稀疏,透露出一种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接下来的五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梨花瓣落,春天即将离去,所以说“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即将离去的人。同样,“春归何太速”一句既是对匆匆而过的春天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则由怨转为幽愤,也暗示了送别的主题。

这篇赏析对《春日送别》第一曲的曲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其中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以及对春天离去和人别离的思考和抒发。 《一枝花·春日送别》赏析详情»

刘庭信

刘庭信是元代散曲作家,出生地为益都(今山东)。他的原名是廷玉,排行第五,身材黑而高大,因此被人称为黑刘五。据说他是南台御史刘廷□的从弟。关于刘庭信的生卒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

根据《录鬼簿续编》的记载,刘庭信被形容为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这说明他的才华出众,以填词为主要创作活动。

刘庭信的作品主要以闺情、闺怨为主题,题材相对狭窄,但在当时却非常有影响力。他的作品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深受当时女性读者的喜爱。刘庭信的作品在元代散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猜您喜欢

一枝花 其三 三月初九日过西园

清末近现代初 樊增祥

软霭笼朱阁。
平晓牡丹风恶。
紫藤花簌簌、怕吹落。
噀雾双柑,来就新莺约。
细柳垂金络。
别院鞦韆,网虫低罥红索。
屐齿苔边错。
笙舌炙乾金薄。
米家书札里、一舟泊。
谁信薰垆画省,薇郎索寞。
缓步池西角。
散髻归来,卷衣深坐花幕。

一枝花 其二 夜坐叠前韵

清末近现代初 樊增祥

户外春阴阁。
甜酒浇书不恶。
柳阴东面转、月将落。
澹白梨花,长记东栏约。
玉轸蛛丝络。
指爪添长,一春谁弄弦索。
昏旦何妨错。
蝠燕从人清波。
小斋题画舫、任栖泊。
槐火清明过了,依前寂寞。
漫整乌巾角。
且自煎茶,玉烟轻度帘幕。

一枝花

唐代 何希尧

几树晴葩映水开,乱红狼藉点苍苔。
东风留得残枝在,为惜馀芳独看来。